找到自己生命的节奏,是成功与否的分水岭
祝大家圣诞快乐!
学习心得与您分享,大家抱团取暖,一起探索创新理念的新边疆。
我在写《小球大时代》这本书的时候,曾经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采访过一次马琳。面对赛场上大部分都是横板选手,直板选手鳞毛凤角的场面,我就问马琳:直板选手现在要靠国家政策来扶持,团体赛中每个队必须有一名直板选手,这是不是说直板打法越来越边缘化了?
马琳回答说:你适合用直板还是用横板,最主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条件和天赋,有的人天生适合用直板,有的人天生适合用横板,都能取得好成绩,也都能拿世界冠军。你要让我用横板打球,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打,可一用直板我就特有感觉,我真庆幸当年我的教练比较早的帮我找到了乒乓生命的这种节奏,没有让我随大流去练横板,否则我也没有今天的成绩了。
“找到自己乒乓生命的节奏”,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35岁之前,找到自己生命的固有节奏,太早了你可能找不准,太晚了,你找到也没什么用了。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用自己来举例子,我是那种只有行走在边缘才有感觉的人,我自认为目光比较超前,但又能够把这种超前落地,但是做起来以后,我就没有感觉了。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会生孩子,但是你不会带孩子。
我们是靠创办中国第一家性商店起家的,当时的影响力也足够大了,在那种绝对优势的状态下,只要顺势发展下去,在零售行业起码可以做得很大,可干着干着,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做零售,一是晚睡晚起,中午还要睡个午觉的这种习惯,我如何努力都改不掉,再就是我喜欢微热闹,不喜欢太热闹,喜欢和聊得来的朋友聚会,但为了业务让我去陪客户,我却觉得是如坐针毡,因为我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在饭桌上显得很不入流,和那些智过君子的小人物耍起心眼来,总是会被人家打得人仰马翻找不到北。
可一回到书房,拿起笔来,我就特别有感觉。我写的第一本书《禁果1993》很顺利地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记得我去社里取第一笔稿费的那天,编辑对我说:你这成功来得够顺,很多学中文的人,投了大半辈子稿,都没能在我们社里出版过一本书,你一个业余作者,第一本书就在我们这里火了。
我自己心里明白,当一个人真正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节奏以后,你的状态就跟以前不一样了,按照自己生命的节奏演奏下去,往往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种“半文半商”的生活,就是我与生俱来的生命节奏。我是在40岁以后才意识到这点,并坚定地朝前走了,比35岁还是晚了5年。
正像马琳说的,一项乒乓球技术的好与坏,对它的评价不是这个技术本身,而是使用它的人,适合你这项技术就是最好的,要是不适合你,即使技术再先进,也会成为捆住你前进手脚的枷锁。
打球是这样,创业是这样,人生就更是这样了。

我和马琳在黄石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我写的《小球大时代》这本书。
保持一份好心情是成本很高的,经风祝你好心情。如果您有更新的观点,我期待着您的留言,我们多多交流,互为良师,共为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