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有病,人就废一半!脾衰比肾虚更可怕,99%的人不知道!

上古针灸刺血健康疗法

分享艾灸、刮痧、拔罐、针灸、刺络放血疗法、正骨正脊、推拿、点穴、经络疏通、经络穴位详解、中医经典视频等,发布中医养生爱好者和专业技师喜欢看的精品、实用文章。打造治未病、治已病之平台。
32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很多人对肾虚很了解,也很在意,但是对于脾虚、脾弱却知之甚少,其实脾虚比肾虚更加可怕,为什么呢?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下吧!

中医的角度来说,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

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脾衰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会极度疲劳,整日想昏睡,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

一、脾—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通常人们认为:

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能够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然而现实中许多西医医师从来就没拿着脾当回事儿,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艾灸知识,说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实,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脾衰会有哪些现象呢?

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

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

脾衰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是脾虚的问题,脾衰时,全身瘫软无力,又说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误认为是阑尾炎。

三、脾胃生病的起因
1.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2.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觉饿,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肠药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艾灸知识,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3.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吃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舒服。

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营养品,以免壅滞气机。

4.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