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语的基本特征摭谈
【作者简介】
薛维敏,1950年11月生,安徽舒城人。新疆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新疆博尔塔拉州电大客座教师。著名诗人。新疆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人100家》第五卷、第六卷主编。
诗家语的基本特征摭谈
薛维敏
欲解诗人情,先懂“诗家语”。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是有其道理的。诗家语是古典格律诗词重要的语言特征,好的古典格律诗词,都有鲜明的诗家语。正因为如此,诗家语便成为我们领会欣赏以及创作古典格律诗词的重要依据和得力抓手。以下,本人不揣浅陋,试从诗家语的基本特征与诗家语生成途径两个方面略作阐述。
诗家语的精练特征
从诗家语来看,首先要求语言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鹭鸶。”
“昨日山有信”,“遥传杜陵叟”,从字面看,是山里来信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是信里传杜陵叟的话,不是杜陵叟来信。而借杜陵叟的口来怪他迟迟不回来。用'遥传',说明杜陵叟跟他家不住在一处,隔得相当远。隔得相当远的杜陵叟都怪他迟迟不归来,那么同村的人和家里的人怪他迟迟不回家,自然尽在不言中了。这些意思,就通过“遥传”两字表达出来。然而,杜陵叟又为什么要怪他“还山迟”呢?除了耕种时应该回来务农以外,还有别的用意,因为他不回来,杜陵叟只好“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他不回来,杜陵叟没有喝酒下棋的伴,就不想到高冠潭边的树林里去了,只在东溪的家门外躺着,对着溪里的鸬鹚才略感慰藉。
这首诗就把这些情事都叙述出来了,可是用的是诗家语,极其简练。当我们从这几句简练的诗家语里探索到这些情事时,就能体会到诗家语的精炼之妙。
像这样的诗家语,我们从词里也常常碰到。像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半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是写在月夜的乡村里走路所见。用“旧时茅店”四字,写出这条路是熟路,这家茅店以前也是去过的,茅店是在社林旁边。作者在走路时,过了溪桥,路转了弯,忽然在社林边看到了这家茅店。后两句也是诗家语,首先,结构和散文不一样。要是从叙次先后看,先写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好像是说在茅店旁,社林边上路转了,忽然看见溪桥。这是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本诗,而诗家语则完全不同,“路转忽见”。诗人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这忽见的正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提前写茅店既是必要的交代,也为后面作者的惊喜作铺垫,既体现诗家语的精炼,更有利于透露出作者对茅店对乡村的深厚感情。
诗家语的含蓄特征
诗贵含蓄而恶浅露。中国历代诗人都把含蓄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所谓含蓄美,就如清人刘大櫆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他阐述的这种艺术境界就是含蓄美。具有含蓄美的诗歌,不仅精悍,概括,而且生动、传神,更富有一种艺术魅力。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尤其是三四句,是流传久远的千古佳句。第三句写劝酒,一个“更”字表现出诗人劝酒的殷勤。诗人和朋友酒已经喝了不少,离别的时刻也越来越近,为什么诗人还要频频敬酒呢?第四句道出了诗人劝酒的心意:“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既写出了远行人今后生活的寂寞孤单,也写了诗人对朋友今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一语道出了远行人与送行人双方心底深处那种真挚、复杂的感情。文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诗人奇崛激荡的情思。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孟浩然给当朝宰相张九龄的赠诗,前四句作为兴寄,描写洞庭美景。后四句笔锋一转,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荐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自己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才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相比柳永的《望海潮》和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富含的意境和情绪更为委婉含蓄,不愧为一代名家。
北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参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这段精彩论述,道出了诗家语“贵于意在言外”的真谛之所在。。
诗家语的形象特征
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化。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品了。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对形象化要求最高最严的,就是诗歌。例如在散文中,形象化的描写固然必要,但多一点议论也无不可。然而对诗歌来说,必须全部或大部都是形象化的,忌讳抽象的议论和“直说”。我国的唐诗最耐读,这是公认的,而不少人不喜欢宋诗,说读了味同嚼蜡,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唐诗总是用形象说话,宋代不少诗人却把诗歌散文化,喜在诗中抽象说理,而形象化不足。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鈡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诗的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船帆、飞鸟、天际、浦树的形象来烘托濛濛细雨,船行变得迟重缓慢,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江边的树显得十分润泽。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江边树上,全都是濛濛细雨。这些鲜明的形象,无疑增添了诗的表现力。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严沧浪云:上二句,行不得,住不得;下二句,坐不得,卧不得。赋怨之深,只二十字可当二千字。”(参见《李太白诗醇》引语)诗不言怨而怨极,得赋法之精,形象之妙,诗中,露、袜、帘、月,全从深宫女性生活中撷取,其形象可感,使之切入主旨:与这位富贵女性相伴的只是深夜的寒露、素月、晶帘,烘托出宫女内心的凄苦悲凉,画面由静而动,更增形象的鲜活,以深化“怨”的题旨。吟诵全诗,一个望幸不得的深宫怨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唯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王国维《人间词话》)可见,景是自然的,而形象则是诗人发现并以妙笔勾画出来的。
诗家语的抒情特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逝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即便在李白表现雄豪之气的诗中,也不会脱离对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我们很难找到纯然写景的诗篇;即便写景,也不以描绘完整的画面为目的,而主要在于构成一种抒情氛围。它强调的不是视觉形象,而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景物往往只是引发某种情绪的诱因,这正是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所说的“即事叙景”。
诗歌贵在情真。诗人的感情虽然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但更多的时候,诗人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人、事、景、物、史等等外在事物上,含蓄地传达出来。比如宋代诗人陈与义有首《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钟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诗人面对牡丹为什么独立无言?联系前面的“胡尘”、“十年”,可知中原陷落金人之手已有十年之久,而诗人此时在异乡看到牡丹,自然会引起故乡之思与家国之痛。在这里,看似写物,实则抒情,运用的是一种托物寄情的方法。
清代开创“性灵派”的著名诗人袁枚曾经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即是主张诗人写景状物时着重抒写胸臆,辞贵自然,而又须不落言铨,耐人寻绎,以达到“趣鲜味真”的艺术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人诗论,向有“言志”与“缘情”二说,我以为“情”“志”实为一体。如《仰斋吟稿·潭柘寺》诗云:“独立群山中,惟临潭与柘。香烟袅袅升,欲挽云同舍。”乍读似是诗人叙其心志,深味其中旨趣,则婉现出诗人的襟怀、性情和品格:欲与大自然合二为一,求深,求朴,以脱出尘俗之外。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凡诗人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无情则无诗。
可见,所谓“诗家语”,就是指诗歌语言所具有的含蓄性、凝练性、形象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当我们掌握了“诗家语”的这些特点,就为我们读懂古典格律诗词找到了一把方便有用的钥匙。
作于2017年1月11日
(原载《心潮诗词》2018第1期)
1、兰园墨韵 2、巾帼英气
3、清照婉风 4、花间雅趣
5、稼轩情怀 6、东坡达观
7、每周一讲 8、诗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