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刑罚,眼下却成为时尚,一次还收费10元?

安阳市安阳桥头公园内的“露天理发工作室”。(王建安  摄影)

安阳桥头公园内的“露天理发工作室”。 (王建安  摄影)

一把剪刀、一条凳子、一块围布组成的露天理发室。(王建安  摄影)

中年妇女挥动着手中的理发剪刀,一剪美片刻功夫就成。(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头公园内的“露天理发工作室”。 (王建安  摄影)

咔嚓,咔嚓,清脆的剪刀声不断传来。这位男士,过来理个发吧,理发5元、刮脸5元,如果剃光头收费10块钱。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安阳桥头公园内,几位干练朴实的中年妇女一边招呼着路过的中老年游客,一边挥动着手中的理发剪刀。一把剪刀、一条凳子、一块围布,外加一辆挂着“一剪美”牌子的电动自行车,就组成了一套简易版的“露天理发工作室”。

有钱没钱,理个发过新年。一位刚刚理过发的老先生随口说到。据老先生介绍,附近社区的几位中年妇女常年结伴在此开办“露天理发室”,理发、刮脸方便快捷,随到随理,顾客不用排长队。过去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剃个头过年。新年新气象,理发过大年,人们希望通过理发把一切烦恼的心事抛掉,以乐观、整洁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

头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无论男女,头发都是我们所关注的外貌特征之一,除了梳理头发,隔个三五天,人们还会洗头护理,借助头发增添几分美丽。我国古人一直把头发看作是生命的象征,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不能随便剃除。我国古代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古人也是不剪发的,古代的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小孩的头发长了,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叫做总发。

我国古人的“头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语句。比如,我国古人对年龄的许多称呼,都与头发有关。如,垂髫(tiao),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如果没有把头发扎在一起,而是扎成左右两束,形如两个羊角,就叫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是指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jī),古时称女子年在15为“及笄”,也称“笄年”,表示从此成人,可以婚配了(笄是簪子,及笄,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我国古人除了以垂髫、总角、束发、及笄、弱冠指代年龄,还以皓首、黄发指代长寿的年迈老年人。皓首,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皓然白首。”引申为老年人的代称;黄发,因为人老头发就会由白转黄,故指代长寿老人。我国古人还以“头发直竖”来形容愤怒到极点,有成语“令人发指”。《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樊哙在鸿门宴上“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与头发有关的还有“结发妻”之说,《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晚,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晚的夫脱妇缨,缨是夫妻的信物。汉代时期的葬礼风俗中,如果结发妻早亡,丈夫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分为两半,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纪念结发之妻的恩爱情深。

我国古代有一种刑罚:髡(kūn)刑,意为剃去男子的头发。髡首(剃去头发,光头),髡钳(剃去头发,并用铁圈束颈)。因此,一般情况下,古人是不会轻易剃头发的,更不会随随便便剃个光头,如果剃发,那必定是发生了大事情。《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人宁可被砍头,也不愿意接受髡刑,曹操自愿接受“割发代首”的处罚,因此才让“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