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六篇 军争篇(上)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整体框架中,《军争篇》堪称一道分界线。陈启天曰:“本篇以前,如《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等篇,皆泛论尚未实行战斗前之要务,必须预为讲求者。自此以下各篇,乃分论关于实际战争之各事,临敌决胜必须注意者。”可知此前的六篇探讨的是较为抽象的军事理论,从本篇开始,《孙子兵法》进入到对实战问题的研究。自本篇至《九地篇》的五篇,被李零概括为“战斗组”,最后两篇则为“技术组”。“军争”意即两军争利。两军相争有无数环节,本篇聚焦于行军,探究的是军队如何利用行军争夺先机,顺利到达预定战场。
孙子一开篇便根据实战经验,指出在两军对垒、即将决战之前,通过行军抢得先机,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可谓最难实施;进而揭示了落实这一环节的难点,即“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求决策者在调动部队行军时,需有辩证思维,要懂得“迂”与“直”、“患”与“利”之间的转换规律,以实现“后人发,先人至”的行军效益。
两军各争先机之利,在这一竞争过程中,不要只看到它的好处,还要看到其中潜藏的危害。孙子在第二段首先指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接下来着重分析了在行军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速度与粮食辎重、速度与士卒体质等关系,将会导致最后决战的失败。一味追求速度,而丢弃武器装备、后勤物资,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作者郑重指出:“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兵法》的《作战篇》已充分论述了物资装备的重要性,此处从“军争”的实战角度再次凸显了它的价值。除了《作战篇》的题旨,其他篇章的一些重要思想,也在本篇当中得到了呼应与贯彻。第三段的“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是对《谋攻篇》“伐交”、“伐谋”思想的运用;“兵以诈立,以利动”,是《计篇》“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的回响。
第五段提出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四治”说。如果说其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的“治变”,以及“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的“治力”,是落实了《计篇》的“诡道十二法”、《虚实篇》的“避实击虚”等作战原则的话,那么“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的“治心”,则是对《作战篇》“故杀敌者,怒也”的军事心理思想的深化,明确显示了部队心理建设的重要。“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将士若无良好的作战心态,则将导致兵败如山倒的严重后果。
本篇篇末的“用兵八戒”——“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分别从地形、计谋、心理、强弱等不同角度研究敌人,指出以上八种状况绝不可用兵。八句之中出现了七个“勿”字,加强了表达的力度,以便将帅牢记“八戒”,谨慎用兵。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①,合军聚众②,交和而舍③,莫难于军争④。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吴。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⑥。
【注】①将受命于军:李荃曰:“受君命也。遵庙胜之算,恭行天罚。”《淮南子·兵略》曰:“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诏之曰:‘社稷之命在将军,即今国有难,愿请子将而应之。’将军受命,乃令祝史太卜斋宿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鼓旗。”
②合军聚众: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阵。”
③交和而舍: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合。”舍,止,止宿。
④莫难于军争:李零说:“从出兵到交战,过程很长。中间是什么?是‘走’
,主要时间都花在‘走’上。”“战争全过程,不外两个字:‘走’和‘打’。‘走’和‘打’,哪个更重要?好像是‘打’。但‘打’有小打,有大打。小打,杀伤敌有生力量,很重要,但不是目的,……大打是什么?大打就是决胜。决胜靠什么?全靠一个‘走’字。”军争,指两军在战前争夺于己有利的先机。
⑤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张预曰:“变迂曲为近直,转患害为便利,此军争之难也。”迂,迂回,曲折。
⑥“故迂其途”五句:杜牧曰:“上解曰以迂为直,是示敌人以迂远;敌意已怠,复诱敌以利,使敌心不专;然后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后发先至,而得所争之要害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规律是,将领从国君那儿接受命令,聚合民众,组成军队,此后一直到两军军门相对,遥相宿营,即将开始会战,这一期间没有什么与两军各争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了。两军各争先机之利的难点,在于如何把看似迂回的路线变得近直,把患害转成便利。所以要故意走迂回的道路,并以小利引诱敌人,比敌人晚出发,却比敌人早到达会战地点,这才是懂得了将迂回路线变得近直的奥秘。
【原文】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①。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②;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③。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④,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⑤,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⑥。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⑦。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⑧。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⑨。
【注】①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李零说:“军争是两军争利,拼速度,抢时间,但高速后面有高风险。一是辎重,如果把辎重全部带上,速度肯定上不来。二是协同,速度快了,就会有人掉队。所以军争,既是一种‘利’,也是一种‘危’。”为,有。
②举军而争利,则不及:梅尧臣曰:“举军中所有而行,则迟缓。”
③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委,丢弃,抛弃。辎重,指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捐,弃,丢失。
④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曹操曰:“不得休息,疲也。”卷甲,卷起盔甲。趋,急走,急行军。处,止。
⑤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陈启天曰:“古代交通工具不备,行军速度以日行三十里为常则,日急行六十里为倍道,夜亦急行为兼行。以如此急行军,趋赴百里远之地以争利,则三将军皆有被擒之危险。”倍道,使行军路程加倍。兼行,不停地行军。三将军,指上、中、下三军的主帅。
⑥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李荃曰:“行若如此,则劲健者先到,疲者后至。军健者少,疲者多,且十人可一人先到,余悉在后,以此遇敌,何三将军不擒哉?”劲者,指士卒中的强健者。疲者,指士卒中的疲弱者。十一,十分之一。
⑦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张预曰:“路不甚远,十中五至,犹挫军威,况百里乎?蹶上将,谓前军先行也。”蹶,挫败,折损。上将军,指先头部队的将领。
⑧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杜佑曰:“道近,则至者多,故无死败。古者用师,日行三十里,步骑相须;今走而趋利,三分之二至。”
⑨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李荃曰:“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后战。无委积者,财乏阙也。”朱军说:“(此处)阐明了战争对于后勤保障和国家军事物资后备的依赖性。”“现代军队的武器、装备器材以及运载工具,类别繁多,造价昂贵,战时消耗量大,维修困难。因之前方对后方的依赖,不仅要求各类成品有较充足的储备,而且要求能及时进行运补和维修,并须在战时大量生产,对后方勤务的要求大大超过了旧时代战争的要求。所有这些,如果在战前考虑不周,便会使战争导致失败。”委积,指物质储备。
【译文】两军各争先机之利既有好处,也有危害。如果军队带着全部装备物资去争夺先机之利,反而会因行动迟缓而不能及时到达会战地点;如果丢下物资装备而去争夺先机之利,那么物资装备就会损失。因此卷起盔甲,急速行进,日夜兼程,不停下休息,走上一百里去争夺利益,那么上、中、下三军的主帅就会被擒获,士卒中的强健者走在前面,疲弱者落后掉队,这种情况下的规律是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卒能到达会战地点。走五十里去争夺利益,就会使先头部队的将领遭受挫败,这种情况下的规律是只有一半的士卒能到达会战地点。走三十里去争夺利益,其规律是只有三分之二的士卒能到达会战地点。所以军队没有军械装备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会失败,没有物资储备就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