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敏感——如何克服被拒绝的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用道德去评判一个人,最好上纲上线,贴上道德标签。但是殊不知,过分的道德化往往会使得一个人丧失基本的活力和创造力,还会滋生出很多心理问题。

比如拒绝别人,会说这是不礼貌的,去麻烦别人,会认为这是不好的行为习惯。

那问题真是这样的吗?难道这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吗?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背后有很深的的心理反应需要被我们看见。

来访者小斌是家里的老大,很早就辍学打工,维持家用,供弟弟妹妹上学。

他的爸爸妈妈也是更加偏爱他的弟弟,对他缺少关爱。在工作中,别人都知道他老实、好欺负,于是什么工作都喜欢推给他。

他每一年赚的钱都需要上交给父亲,自己需要钱再找母亲要,母亲同意,父亲才会给他给点。

对于同事和父母的“剥削”,他从来不会拒绝。为什么他没有勇气和能力拒绝?

因为他一直缺乏父母无条件的爱,只有每次把钱给父亲,给家里付出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父母这时候才会给予他关怀。

以付出换取爱与关注,成为了他的心理习惯,成为了他与人交往的技能,但是殊不知,这样的付出只会“掏空”自己,使得自己越来越匮乏。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像小斌这样的人,陷入跟他一样的社交焦虑。

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

人际中的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

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

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

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在不得不“讨好”的背后掩藏着一种内心冲突,存在着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

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

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

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
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惟一含义是: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

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

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

2
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

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

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3
被拒创伤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

“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他不得不服从权威。

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远离拒绝。“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

如何改变“被拒敏感”

首先要改变认知。这是比较难但比较关键的一步。意识到“难以说不”是个问题,自己决心要改正,是最基本的前提。

无论是受文化影响还是受家庭教养模式影响的人,改变认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调整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更小的压力。

要更爱自己,把自己的位置尽可能的往前提,而不是远远的放在他人之后。

当有人对你提出一个你想要拒绝的要求时,你可以这样做:

1、不要立即回复

说“好的”,可能已经是你的行为模式,成了你自动化思维的一部分。你首先要做的,是打破这个循环。

如果不是面对面的要求,要容易一点,你可以用“我不知道有没空,我查一下,一会儿回复你”。

如果对方坚持,你只需要一方面表达你对对方的同情,另一方面重复自己的说辞。只要一直坚持,对方终会放弃。

2、三明治技巧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说“不”的方法,是把否定答复做成“三明治”,夹在两层肯定的话中间。

比如:“我非常感激你邀请我。但是很抱歉,这次我真去不了。不过,我希望你下次还能想到我。““你能请我帮忙我非常荣幸。然而,我这次帮不上你的忙了。非常感谢你能在这个时候想到我,说明你把我当朋友。”

3、折中方案,反三明治技巧

有时候,我们实在难以推脱,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利于自己的折中方案。在使用折中方案的时候,可以采用反三明治技巧。

这一次,你将把你的正面信息做成“三明治”,也就是把你的折中方案(你愿意做什么)夹在两层负面信息中间。

比如,"我打电话是想告诉你,很遗憾,我不能一整天都帮你。不过,我那天上午可以过去一个小时。如果那样不行,我恐怕就没办法帮你了。”

如果对方坚持,可以继续说“我知道你希望我能一整天都帮你,但是我只能在那天上午抽出一小时。如果那样不行,我这次就真的没办法帮你了。”

应用这个技巧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朋友说,好吧。我们就应该中断谈话了,而不是说一大堆抱歉的话。当你开始说抱歉的时候,你又开始丧失自己的立场了。

ENDING
熙桓心语

要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扰,能够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还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因此,练就开放性个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与其勉为其难地答应别人的请求,不如一步一步向对方陈述出自己拒绝的理由和苦衷。每一个人都有同理心,只要我们娓娓道来,辞恳意切,我相信,对方一定能谅解我们的难处,并且感受到我们友善真诚的心意。

拒绝也是社交的手段,学会拒绝应该拒绝的事情,也会提升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