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早的临床治疗学经典《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金匮要略》又称《金匮要略方论》,为原《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共三卷。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经典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

1.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2.《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而实用。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即实脉虚从脉,证虚脉实从证。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临床上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纲要性条例。

3.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

《伤寒论》载方113 个,《金匮要略》载方262 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 个。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

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人民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

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

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

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

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

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的茵陈蒿汤,

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汤等,

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另在剂型上此书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计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此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中医必读的经典医书……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学家围绕着张仲景于该书内所阐述的理论问题和医疗技术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特别是围绕着防治急性温热病的病因、辨症和治疗思想、选方用药等,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中医学派。

例如: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伤寒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促成了时方与温病学说得到独立与发展壮大。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均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有近千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经方派即伤寒学派。随着时间流逝,经方派之继承发扬虽然有些衰退,但直至现代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近些年来随着中医文化复兴,在国内外大有复苏和再发展的明显趋势。

2003年非典期间,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中医解决方案中的方剂均出自《伤寒杂病论》,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