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痛苦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学会陪伴的真谛

有的家庭关系,表面和谐、相敬如宾,或许其中却深藏着孤独与冷漠,说不出道不明的难受与煎熬。

有很多貌合神离的情侣,进行着不如人意的相处模式,自认为进入了阶段性的亲密关系,实际上,他一直被人拒之门外——同时,他亦没有真正敞开自己,不具备与他人亲密的特点。

“爱他,如我所愿”

“爱他,如他所是”

你期望的是哪一种?你在做的又是哪一种?

痛苦的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

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

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

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

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的记忆吗?

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

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

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说没有交流互动。

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

在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

比如过年怕回家,因为回到家,除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提问,如有对象了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其他时间在一起也无话可说,气氛尴尬。

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比如这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

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得意识到,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今天的亲密关系中,不会获得幸福。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是陪伴质量高低。

这对夫妻童年都没有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体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

不想改变对方是高质量关系的前提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

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

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

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

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

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

孩子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

... ...

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

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真正的陪伴是关注却不打扰

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手机,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睛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手机,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

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

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帮你找到失眠晚睡的原因,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手机,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

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

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真正的陪伴需要放下"批判"

如果爱,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

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

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

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

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

通过这些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

至少意识上要知道,所谓对错,只是我们的妄想,而在妄想中是看不到对方真实需要的。觉知头脑中的妄想,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真正的共情

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

我们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也可能完全不了解。没关系,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步就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了

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

要注意,如果反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好加上一个前提,说明想法只是头脑中的假设,不一定等于对方的现实。

有一次上课,我观察到一个同学总是抢着发言,而且说话拖沓,挤压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时间。

我很想提醒他,但是我等了一下,开始觉察自己。

我觉察到,其实是头脑中先有了评判:这个孩子不考虑别人,早晚会让别人讨厌。

放下投射和评判,我开始试着感受他。

我感受到他很焦虑、恐慌,担心自己不被老师重视,于是努力争取。当然,这个感受在和对方核对之前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感受。

然后,我再一次问自己:“还想跟对方沟通吗?”内心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愿意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对方,如果他也需要。那么怎么确定他是否需要呢?跟对方核对。

下课时,我找到他,告诉他:“我观察到你经常抢着发言,对此我有一些感受,也关心你的真实感受,你是否愿意和我探讨?”

可能是因为我真诚的态度,也因为他是个乐于自我成长的人,他很开放地倾听我,跟我探讨。

于是,我的回应确实帮助他提升了自我觉知。当然,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熙桓心理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存在一定难度。尤其考验一个人对情感的把握能力和理性思维。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条理地掌握好方法和规律,亲密关系的经营绝对不是阴谋论的套路,而是一种怎么去更好去爱的学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