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至死都不当皇帝?是不敢、不能、还是不想? 2024-08-03 03:22:06 这是一个历史疑案,历来是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这也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想不想当皇帝。毕竟,想不想和能不能还是两码事。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实力,自然是能够称帝的,但是没有达到最好的条件。什么是最好的条件呢?那就是统一天下。曹操一生之中,有两次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那就是他的势力达到顶峰的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那个时候他刚刚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顺势接收了荆州,版图达到最大,而且荆州也成为了征服南方的重要跳板;第二次是公元215年张鲁投降,曹操占领了汉中,这是进攻巴蜀的跳板,以至于刘备势力当时“一日数十惊”。结果我们都知道,曹操两次都是功亏一篑,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如果能够占领整个中华大地,那么称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称帝与否也完全取决于曹操自己想不想了。然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随后就失去了荆州。从此以后,再想进攻东吴,就要跨江作战,难度大幅提升。在占领了汉中之后,曹操要回到朝廷处理事务,被刘备趁虚而入,不仅夺取了汉中,还斩杀了夏侯渊。从此以后,连进攻巴蜀都要走崇山峻岭,极其困难了。即便如此,曹操几乎每次外出征战回来,都要从东汉朝廷捞点油水,不是封公爵就是升王爵,一点不耽误。但是,空手而归之后,如果还要篡位当皇帝,恐怕不服的人不在少数吧……当然了,凭借曹操的实力,硬要称帝自然没有什么问题。那么,为何曹操还是选择不称帝呢?答案就是:他确实不想,或者说没有那么想。诚然,在古代,但是凡有足够实力的军阀,谁不想当皇帝呢?然而对于曹操来说,情况有些不一样。公元210年,曹操写下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叫《述志令》,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在年轻的时候,他的理想本来是蛰居家中,独善其身,等到朝廷政治清明后再出来做官。可惜,当时国家大乱,又有黄巾起义,所以他不得不挺身而出,四处征战。那个时候,他的愿望就是做一个武将,临死的时候有人在墓碑上镌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几个字。后来,他的人生顺势发展,事业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也惹得像袁绍这样的强大军阀所不满。曹操原本以为自己要为国捐躯,结果很幸运地战胜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而随着功劳越来越大,曹操的官职自然也越升越高,位极人臣。然后,曹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豪气的话,除了曹操,没人说得出来。可以说,曹操的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正是出于自己地位的崇高,所以摊牌说出的实话。因此,他前面提到的那些少年时的理想,也基本可以确定是真的。也就是说,他在刚开始投身乱世之时,的确是想要为汉朝效忠的。这一点,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公元189年,奸贼董卓进京,把持朝政,祸乱国家。四方诸侯为了讨伐董卓,组成了关东联军,以袁绍为首领。结果,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逃到了长安。在这个情况下,关东联军每日在酸枣大营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关键时刻,只有曹操一个人挺身而出,力劝诸侯进军勤王。在遭到拒绝后,曹操明知实力上有天壤之别,仍然率领自己一点点可怜的军队追击董卓,结果差点被西凉军所杀。那个时候,他大可不必如此拼命,而是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躲在后面,保留实力,算计其他军阀。但是,曹操选择了拼死作战,这怎么可能不是出于爱国之情?而且,曹操家从他祖父开始,就被汉朝重用。对于那时候的他来说,拼死以报国恩,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了,人是会变的。当曹操走到了足够高的位置上,难道也不想当皇帝吗?公元216年,曹操达到了爵位的巅峰,那就是获封魏王,距离皇帝仅有一步之遥。然而,他也就此戛然而止,直到220年去世,也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不论你认为他是真君子抑或是真小人,总之他平时基本上都会以真实的面目做事,而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做什么事都阴险狡诈。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那句著名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曹操有多么喜欢说真话,我甚至认为他会享受说那种有底气的真话时所产生的快感。他身上的实不仅仅是这种真实,还很务实。不论是处理任何事,他都会要求采取最务实的手段。即使有人背叛过他(毕谌、魏种),为了能够得到人才的帮助,他也会原谅这些人;即使有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陈琳),但只要有才,他也要用。在是否称帝这个问题上,他也会选择最务实的一个方案。那么,到底是称帝更务实,还是不称帝更务实呢?显然,曹操已经位极人臣,天底下的荣华富贵都可以享受,漂亮的妹子都可以泡。在称魏王的第二年,曹操又获得了天子依仗的权力,也就是说,除了一个名号以外,其他的都和皇帝没有任何区别了。他甚至都不需要觐见皇帝,自然不需要下跪,这和真正的皇帝有何区别呢?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还有一句话非常著名,那就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如果称帝,虽然孙刘联手的局面不会更加严重,但曹操手下肯定有人会反叛,这对于曹操来说就是真真正正的“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曹操这么务实的人怎么会做如此愚蠢的事?就算不称帝,本身与皇帝也没有区别,而且还能让手下人以服务汉朝为由为自己效力,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曹操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是暗示曹丕去做周武王吗?不管是不是,都没必要,他知道曹丕肯定是想要当皇帝的。而且,毕竟家里世受国恩,在他这一代尽忠,也算不负自己的内心了。至于自己的儿子,他就管不了了。所以,曹操本人并没有那么想称帝,至于曹丕称不称帝,那就听天由命吧。 赞 (0) 相关推荐 隆中对战略、榻上对战略与周瑜的二分天下战略相比,哪个更高明 东汉末年的乱世,催生了一大批的战略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战略,袁绍据河北以图中原也是一种战略,袁术占淮南自立为帝同样也是一种战略,只不过有的战略比较高明罢了,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的战略比较愚蠢 ... 东汉末年分三国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能,对内纵容宦官与外戚乱政,对外卖官鬻爵,剥削百姓.外加边疆战事不断,国内灾害频发,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的爆发对东汉的统治打击很大,为了平息叛乱,军政合一的州牧 ... 司马懿和曹操为什么到死都不敢称帝?司马懿临终说出真相倍感凄凉! 司马懿和曹操为什么到死都不敢称帝?司马懿临终说出真相倍感凄凉! “妈宝男”皇帝,死都要跟母亲葬在一起,自己给自己陵寝取名 道光皇帝是大清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三十年.他在位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 道光继位后,就开始修建自己的皇陵,当时清朝有两大皇陵宝地,一个是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清东 ... 史上第一幸福皇后,皇帝一生只宠她一人,至死都没碰过其他女人! 在我国古代,历朝的皇后一位都被后宫的女人们觊觎,这不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母仪天下,还象征着皇上对众多女人中唯独对她的一种肯定,所以这个位置是妃嫔们一生的追求,历史上也有很多德良兼备的好皇后! ... 曹操最大的秘密:暗恋终生,数次机会,为何至死都不娶蔡文姬?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曹操从那个乱世脱颖而出,成为三分天下的其中一方的霸主.他的一生戎马倥偬,经过无数次的征战杀伐,躲过无数次刀光剑影,最终到达权力的顶峰,虽然不是皇帝,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 赵孟頫《为袁桷书千字文》欣赏——和珅私藏,到死都不愿进献皇帝 赵孟頫(fǔ),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赵孟頫<为袁桷书千字文>曾被和珅收藏,和珅极其喜爱,并于 ... 这幅和珅私藏的行法珍品,到死都不愿进献皇帝!到底是何人所做? 赵孟頫(fǔ),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赵孟頫<为袁桷书千字文>曾被和珅收藏,和珅极其喜爱,并于 ... 曹操将7个女儿嫁给他,他却屡次害曹操,但是曹操至死都不敢杀他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有一句著名的名言,那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曹操在错杀吕伯奢一家后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听起来残忍,却是乱世生存的法则.曹操一生都 ... 此女堪称女诸葛,先后培养两代帝王,皇帝到死都为她空着后位 封建帝王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人物,他们推动了朝代的更迭,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抹颜色.在封建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大多数女人都是要依附男人生活的,更不用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当然了,万事没 ... 李自成为灭张献忠连皇帝都不当了,两支农民军之间究竟有多大仇恨 书生宋怀 当了半辈子孙子的的李自成在1644年终于算是混出头了.他率领着大军终于来到了北京城下.面对唾手可得的明首都,李自成却很令人意外的停止了进攻,他决定先派人找随时都能被自己捏死的小蚂蚁崇祯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