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小札10:《读懂十四五》

深度推荐一下这本书,而且一定要入纸质版,电子版会非常影响阅读体验的。这其实是刘世锦先生组织的一次国家智库群体话题作文集。在十四五下,国家智库的各位大大分别挑选自己的子话题为国家建言献策的文集,总报告就是《十四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与重点领域》。
这类的书都很难读,因为一般话题都比较大,而且写得非常规范,逻辑链比较长,转化成可以理解的三段论需要多次抽象,而且很多文章引用数据有很多,看明白一组图和结论小半个点就过去了。这本粗读一遍、精读一遍、为了写小札又翻了一遍,扎扎实实花了两个月的大块阅读时间。
我觉得阅读此类书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类似于思路和知识白嫖,你看到的是一群专业极其扎实、一直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研究的人在你关心的话题上做出的终版报告,里面的历史梳理和国际经验比较如果想自己有个概念基本都需要集中投入几个月的时间,更别说后面的思路和逻辑了,所以即使读的很艰难,每次遇到此类图书我都会闭眼入。
没有能力做好全部的类似之前的ppt梳理,实在体量太大,作为一个从最开始就叫嚣着写不全、不抄、不美的小札的作者,我决定本书小札就采取选几个给我特别大思路冲击的点的方式,尝试吸引一下大家的兴趣:
一、中国面临的挑战

作者总结为两重,我越想越觉得精辟。“一方面是,解决好由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到高收入阶段所特有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我们面临千头万绪的问题,但是细思之,却基本都可以归为以上两个方向,虽然分类方式不互斥,但是却真的艺术的穷尽且有效分类。
更精彩的在于,如果我们要在2035年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倒算需要实现5%的增长,哪怕抛掉疫情原因,只要想要调结构,保质量这个目标就是一个大饼。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方向是关注汇率水平的变动,一下子觉得茅塞顿开。学国际经济学的时候,更多的是把汇率当成了一个结果,而忽略掉它进一步也会成为原因,当形成经济发展之来提高-汇率变动-生产总值变动的一个粗线条逻辑的时候,一定程度就破局以上两重挑战
二、改革驱动力分类改革
我觉得这种分类方式,是非常典型的从不同矛盾开始理清关系,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方式。
作者将改革分成了:

1.“补短”,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如: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要素市场流动、行政垄断领域的市场开放
稳定预期,进一步明确民营经济的地位。竞争中性,确保要素市场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用管资本的方式明确国有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全面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

2.“升级”,数字经济、绿色发展

3.“接轨”,高水平开放,在国际经贸、金融等领域规则变化。

三、政府的作用

首先区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权,不多说。
特别欣赏地方政府部分的归纳,“地方政府经营辖区内的不可移动资源,通过有竞争力的不可移动资源吸引企业的可移动资源,形成两者的高效互补。政府经营好不可移动资源就是要减少不确定性,让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把精力分配到参与市场竞争和创新上。”
地方政府的领导力与企业家精神至关重要,要能够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有眼界、有胆识、有技巧。

四、国际经济规则重塑

美国提出“三 零“”,对日、欧等切实推动三零。

对于未给予特别明确反馈和全面接受的中国制裁三高。

作者提出了一种应对三零的方式,就是提出四零,将高技术出口限制也作为贸易壁垒纳入三零,这样能够给予我们在国际谈判中的进退便利,美国一旦反对将失去强调全面自由的道德立场,一旦同意,将推动中美双方利益,以此为起点谈判角力更充分,起点对于结果是什么不重要,但是对于谈判过程很重要。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引导国际经济规则重塑,是下一个阶段的话题。

五、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

曾经解决地区不平衡的思路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长期出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虽然取得成绩,然是认为扭曲了要素市场,并且造成了资源和效率浪费,并不是经济的要素禀赋发展方式。

其中提到了用人均指标和比较优势看待欠发达地区的思路。人口流出地区真的想要抄发达地区作业几乎没有可能,因为要素禀赋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但是可以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例如更适合发展农业、旅游业和自然资源产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实在上升的,虽然总量会增长缓慢,但是对于国家是能实现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的。

所以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不再是拉帮带,是区分不同方向的引导。

六、终端需求分析框架

学经济学的朋友,宏观经济学的第一课无论用什么教材基本都是怎么算GDP。这里作者提出的就是另一种框架,GFP,也就是GDP当中不再直接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的产品,是需求视角,会被分类为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非生产性投资(房地产、基建和服务性投资中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目的)。

从这种角度来看,其实是改变了视角,将传统的统计视角调整成消费者视角,并且会使得整个分析更贴近于驱动力,因为马克思曾经都说生产只是开始,达成交易是最后那个惊险的跳跃。

而且,这个角度非常有利于在不同国籍的比较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有的国家走出来,有的国家陷进去,如何从已有的经验里面获得更充分的教训,采用这种可比性更强的分析方式会有新的思路。作者在后面列举了非常多的数字图标,意义正在于此。

换个视角看世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吗?

七、我国要素禀赋的变化

比较优势说的就是大家去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然后拼吧起来比各自努力强。但是各自最擅长的事情是会发生变化的。

有时间上的变化,例如改革开放初期,资本投入能够产生的效率非常高,因为我国资本的禀赋太低,劳动力非常的充分,随着时间的变化,1块钱能赚到的钱越来越少,劳动力数量和成本红利都在淡去。

不仅有时间上的变化,自己的变化,更有横向比较的变化,很多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人比我们更便宜很多,所以即使还不算太贵,也算不上是我们擅长的事情。

作者从要素禀赋的计量出发,去梳理了双循环的方向,像是不仅要埋头走路,也要抬头看路,走在最合适的路上。

这是一本格局足够大,话题足够广的书,相信不同人看会有不同的体会,我很难穷尽的去学习,更难穷尽的去列举,但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这个公众号取名“会意小讲”,就是因为我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最初就是为了分享那些令我欣然忘食的会意时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