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难产记 一场始乱终弃的合作

· 占地1.84公顷的悉尼歌剧院建造在一块混凝土基座上,长183米、宽118米,远远望去像是竖立着的贝壳,又像是两艘巨型的白色帆船。作为全球公认的建筑奇迹,歌剧院在2007年6月28日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少数几个能被列为遗产的20世纪建筑


· 歌剧院以72级宽97米的台阶同路面相连,建筑最高处是西面大厅的顶点,距离海平面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三组巨型“壳片”中,较大的两组略呈V字形沿南北方向排列,四对壳片里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分别是音乐厅(Concert Hall)和歌剧厅(Opera Theatre);第三组由两对位于西南的小“壳片”组成,里面是能接待6000人同时用餐的贝尼朗餐厅(Bennelong Restaurant)


· 贝尼朗角以第一位能用英语和殖民者交流的土著人贝尼朗命名,当地土著人把这个地方称为“智慧之水”(Tubowgule),因为这里是淡水与海水交融的地方。修建歌剧院前,位于这个海角的是麦格理堡垒电车厂,1958年,电车厂被拆除,1959年3月2日,大力支持歌剧院项目的新南威尔士州长约瑟夫·卡希尔(Joseph Cahill)拧紧了歌剧院青铜铭牌上的最后一颗螺丝,象征着建设工作的正式开始


· 1956年,38岁的约恩·乌松在斯德哥尔摩旅行时从一份建筑杂志上得知了歌剧院建筑竞赛的消息,随后寄出了随意潦草的设计图纸。他的方案被评审团几度放弃,但美籍芬兰裔评委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非常喜欢这个充满灵感的设计,最终,直觉战胜实用获得胜利,乌松也赢得了5000英镑的奖金和歌剧院总设计师的职位


· 1957年7月29日,乌松带着他制作的歌剧院木制模型生平第一次来到了澳大利亚。模型今天被陈列在悉尼市政厅里,可以看出乌松最初的设计方案更为狂野大胆,采用的是椭圆形抛物线屋顶。但这种造型严重超越了当时的施工水平,乌松和设计施工团队不得不又耗费数千小时进行修改,把屋顶转化为半球形


· 歌剧院的外立面施工现场及肋骨状的混凝土预制件细节

· 在歌剧院的入口处有一个解释薄壳构造的小型雕塑,球体被拨开的扇形部分和被剥去了一半皮的橘子如出一辙

· 歌剧院海底平台的建造工程从1959年5月开始,这时乌松的最终设计还没完成。由于天气等之前没预料到的原因,工程进度比预计的大大延后,1962年8月31日才完成,可平台强度被发现不足以支撑歌剧院沉重的屋顶结构,必须重建,结果直到1963年2月才最终完工,这已经超过了整座歌剧院最初计划的落成时间

· 如果走进观看,会发现以洁白著称的歌剧院其实并不是纯白色的。从瑞士定制的哈格纳斯(Höganäs)瓷砖分为白和米黄两种颜色,上面带有细细的颗粒,这样能使灯光打上去变得十分柔和,有效地防止光污染,瓷砖表面还带有“人字”型排水沟,使歌剧院在下雨时拥有“自动清洁”功能。由于歌剧院特殊的造型,全部1056006块瓷砖的形状都不相同,这大大增加了制作的成本,而歌剧院那2000多块4米高、2.5米宽的玻璃墙面板也都是在法国定制的

· 歌手Joan Hammond在公众筹款活动上靠“卖吻”来为歌剧院集资,每个吻售价50英镑

· 因为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向乌松提出了修改建筑方案的建议,拒绝妥协的丹麦人在1966年2月28日正式提出辞职,这时第二阶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为了缓和关系,休斯曾在3月份为乌松提供一个重返歌剧院项目的机会,但职务只是建筑设计师,没有任何其它权利,乌松立刻表示了拒绝。乌松的辞职当时在澳大利亚引起了轩然大波,超过1000名当地建筑师与民众走上街头,谴责政府并希望能挽留住丹麦人


· 在歌剧院1亿零200万美元的总花费中,第一阶段的海底平台工程用去了大约5500万;第二阶段的屋顶设计施工大约花费了1250万;最后一个阶段的内部装潢设计费用高达5650万,包括900万的舞台设施、照明和风琴配备以及1650万的其他花费,而1966年乌松辞职时,歌剧院的花费还只有2290万美元。1975年后歌剧院逐渐将欠下的债务偿还完毕,这主要是靠当年发行彩票的功劳


· 乌松走后,彼得·霍尔取代他成为工程第三阶段内部设计和装潢的负责人,莱昂内尔·托德(Lionel Todd)、大卫·利特尔莫尔(David Littlemore)以及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工程师特德·法默(Ted Farmer)也在同年接受任命,成为项目的设计师


· 1973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出席了歌剧院隆重的开幕典礼,典礼上演奏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过此前歌剧院已经在9月上演过两场预演


· 能容纳2679名观众的音乐厅是歌剧院最大的表演场地,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表演,大厅用澳洲当地的白桦木和红胶木装修,屋顶像飞碟一样的特殊装置由特种塑料制成,有吸音和反射的效果。音乐厅里那座出自本土艺术家Ronald Sharp之手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经过了两年设计、十年制作和两年调音,由10500个风管组成,最粗的风管能钻进一个成年人,最细的只有筷子那么粗

· 拥有1507个座位的歌剧厅一直被叫做“琼·萨瑟兰剧院”(Joan Sutherland Theatre),2012年也改为现在的名字,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为了避免演出时墙壁反光,大厅内部墙壁一律用暗光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选择了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以保证演出时能有圆润的音响效果。歌剧厅的舞台有转台和升降台,华丽的幕布在法国织造,一幅由红、黄、粉红三种颜色组成,叫做“日幕”;另一幅是深蓝色、绿色和棕色的,叫做“月幕”


· 作为全球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悉尼歌剧院每天开放16小时,每年举行大约3000场表演。除了著名的音乐厅和歌剧厅,歌剧院里还设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练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整栋建筑的用电量相当于一个25000人的小型城市,电线总长度达到了645公里

· 拥有210个座位的小型多用途场馆Utzon Room是唯一一个由乌松设计的室内空间。负气退出33年后,乌松在1999年与悉尼当局达成和解,受邀担任歌剧院未来发展设计顾问和监督,并设计了歌剧院的新西柱廊,但具体工作由他同为建筑师的儿子扬(Jan Utzon)和凯姆(Kim Utzon)负责,真正由他设计的作品只是个长14米的彩色挂毯

· 尽管澳洲政府曾多次邀请乌松重返悉尼,并承诺负担机票或邮轮包厢的所有费用,但都被他以身体不好或年岁过高的理由婉拒。2008年11月29日,接连做过几次手术的乌松在哥本哈根心脏病发去世,几天后,新南威尔士州议会就通过了特别动议,举办悼念活动来缅怀这位给悉尼带来了无数荣耀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