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李仙云精品散文三篇【文友佳作推荐】


⊙在书中的世界寻找自己
⊙包容蕴含智慧
⊙精神的蜕变——读杨绛小说《洗澡》
在书中的世界寻找自己

同别人比,书与我而言意义大概会更不同,不是简单的阅读是灵魂的相依。
时常想到作家梁晓声说的:“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此话的深意。但与轮椅相伴27年之后,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阅读的习惯,不会独处梳理自己的思想,与内心的自己对话,那生活会多么孤单寂寞?
不记得是哪一年哪一天读到《我与地坛》一书,但当时那份震撼的感觉却一直存在记忆中。
作者史铁生先生21岁时因病截瘫,30岁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于1998年开始一直靠血透维持生命,他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因脑溢血辞世。
一个人在这样恓惶落寞的境遇中,竟然能够把孤独沉郁的日子过出万般滋味。在地坛那个幽静而荒僻的园子里,到处都留下了史铁生的轮椅印,在那里,也让他写下了对生命的思索,对生死的感悟,和对逝去母亲的痛悔和思念。
和史铁生一样,都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在人生花季一般的年龄17岁,因为脊髓损伤造成高位截瘫,终生只能以轮椅相伴。所以史先生内心的落寞与无奈,透过他的字里行间,都让我有一种很深的共鸣感。他的那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我父母当年的心痛和不易,他们过早的离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伤痛。
或许很多人都有自己最钟爱的一处“圣地”,那里可以达到人地合一,可以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到舒缓,也可以让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离我家不远的湿地公园的一处河岸边,就让我情有独钟。坐在河岸边的桑树下,沐浴着暖阳,望着河上驶过的一艘艘货运船,有时会听到对岸天主教堂的钟声,亦或是捧着一本书在树下阅读,四周一片寂静,就那样默坐,呆想,感受着岁月静好!
人们常说的,读书是为了在书中的世界寻找自己。在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书,一次次让我窥探自己的灵魂,去感悟内心那个最真实的自我,让生命坚强起来,让生活更有意义。
包容蕴含智慧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游玩。长老搬走了椅子,悄然立于墙边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身下的“椅子”不似先前硬实,软软的甚至还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竟然是长老,原来是长老用自己的脊梁来承接他沉重的身体。小和尚羞惭而去,此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压根儿没再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包容中幡然悔悟,再没有私自翻墙外出过。小和尚从此苦心修行,若干年后,他做了寺院的住持,成了长老的衣钵传人。
前不久,我看到一条刷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子,只因老师布置的作业未能按时完成,便遭老师用拖把柄毒打。看到孩子屁股和大腿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实在令人愤懑。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面对幼小的孩子,仅仅因为这一次微小的错误,就可以对他痛下狠手。这件事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对上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再也不肯回到课堂。这种“不打不成器”的理念早该摒弃了。
由墙边的“椅子”和老师的“拖把柄”这两个事例,不由地让我想到近日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事。
读高三的儿子下了晚自习,刚进家门,就满脸惭愧地对我说:“妈,今天晚自习上发生了一件事!”
“什么事?”我神经一下子绷紧了。
最近,阴雨连绵,为了接送孩子方便,便让他带手机上学。谁知晚自习上手机突然振动,他低头查看时被正在巡视的副校长发现。学习已进入高考倒计时,学校三令五申不让学生带手机。副校长随即叫儿子去他的办公室。
副校长平时抓学生纪律,是出了名的“严师”。儿子胆战心惊地走进副校长的办公室,手心直冒汗。他赶紧交出手机,希望老师能够“从轻发落”。令他意外的是,副校长竟然和颜悦色地对他说:“手机你拿回去,老师不没收。我叫你来,是想和你谈谈应以什么样的状态应对高考的问题。你晚自习上看手机,看似小事,但这件小事能反映一个大问题,说明你的学习状态还没调整好,学习还不够专心、专注度还不够……”
随后,副校长详细询问了孩子各门功课的掌握程度,得知成绩正在逐步提升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最近刚刚结束了几门考试,大家的精神有所松懈,但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放松。高考比拼的往往不是应试技巧和知识多寡,而是一种耐力和专注度。你往上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老师希望你能以最佳的状态应对高考。
真是因错得福,副校长的一番话,在儿子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看着他炯炯有神的双眸,那是一种希望之光被点燃的激情。儿子感慨道:“妈,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的福气。他太让我感动了,我原本以为,他会对我大发雷霆,可他非但没训斥我,还循循善诱,给我讲应对高考的心态和提升学习的方法。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学生,让我加油!我接下来一定会好好努力,把状态调整到最好。”那一刻,看着他信心满满,我也欣慰不已。
其实很多的时候,包容比苛责更能唤醒一个的潜意识,让他内省和纠正自我,从而使他已经脱离正轨的人生之舵开始重新归位。包容他人过错的人,也必定是那种胸襟开阔而具备“海量”和智慧的人,他明白用一颗心去温暖和感动另一颗心,比暴跳如雷、劈头盖脸地训斥和责骂更能让对方产生羞愧,心怀感激。因为修正错误和改变自我的最佳途径就是让犯错者内心得到觉醒,从而痛下决心去向那个优秀的我开始靠拢。
精神的蜕变——读杨绛小说《洗澡》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洗澡》一书,起初还疑惑,为何取名“洗澡”,寓意何在?看到出现高潮的第三部“沧浪之水清兮”时,答案才从丽琳回答余楠的对话中揭开:“问到大学里的三反,她很坦率地告诉余楠,叫'洗澡’。每个人都得'洗澡’,叫做'人人过关’。”
《洗澡》是以解放初期对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为背景,后称“三反”“脱裤子,割尾巴”,因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得这种粗俗说法,称其为“洗澡”,其实就是让他们从精神上来一次彻底的蜕变。
杨绛以风趣的笔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跃然纸上。这本书不同于其它小说的特点就是它不是一个由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做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
海归许彦成怀着满腔赤诚,带着他的“标准美人”妻子丽琳,从美国回来,想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他们被分到图书研究室工作。同在一起工作的,有为人低调、仗义执言的罗厚、吝啬钻营的余楠、颐指气使的“知道分子”施妮娜、喜欢妒嫉算计的姜敏,还有酸腐愚固的朱千里……每个人物都被描述得极具个性,栩栩如生。
许彦成在图书馆与秀外慧中、温柔娴静,又富于才华和情趣的姚宓相识,认定姚小姐就是他的soulmate(灵魂伴侣)。他与妻子丽琳内心是有隔膜的,而姚小姐才是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仪女子。连那位睿智的姚太太都觉察出丽琳“庸俗得很”,配不上她清高的丈夫许彦成。可这种三角恋却是折磨人的,许、姚只能彼此暗恋或私下来往,他们的爱情是见不得光的。
正当读者沉湎于他们美好的爱情之时,作者笔锋一转,切入了那场“三反”运动。就像有人说的,你正在看温婉缠绵的爱情剧,频道却遽然切换了。于是小说进入了高潮,运动骤来,众知识分子神经绷紧,在“洗澡”中开始猛烈地剖析自己,绞尽脑汁想自己的不足和思想中龌蹉丑陋的地方,似乎将自己描得越黑越脏,说明你清洗得越是干净彻底。朱千里为了能够顺利过关,竟然捏造出自己有101位情人,写过1001封情书,被那些“无政府主义”的群众怒斥为拿运动开玩笑,遭到批斗和羞辱。不甘受辱的他吞下了大量安眠药……那个年代,“清者自清”就是笑话,而“旁观者清”才是群众验人的真理。
书中的这些知识分子,有不少是才华横溢而颇有见地的,原本应该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百花齐放或百家争鸣的,但这场运动,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一切都为生存让路,真是悲哉哀哉!杨绛先生以沉静雍容的语言,淡淡地白描了这段历史,静水流深,将种种心理冲突隐于文字之中,可谓文章大家。

作者简介
李仙云,70后,陕西渭南人,江苏省太仓市作家协会会员。一级残疾,17岁因为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虽困宥于轮椅中,但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止。喜欢阅读与写作,愿用暖心的文字,讲述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身处逆境的朋友,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痛苦中咀嚼生命的甘甜。目前已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日报》、《读者报》、《长春日报》、《福州晚报》、《西安晚报》、《中国信息报》、《中国审计报》、《中国老年报》、《沈阳铁道报》、《上海中医药报》、《老年周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晋中晚报》、《铜川日报》、《黄石日报》、《淮南日报》、《贺州日报》、《江淮时报》、《劳动者报》、《内江晚报》、《邵阳晚报》、《太仓日报》、《北部湾晨报》、《皖南晨刊》、《金太仓》、《南园》、《娄东银潮》、《港区动态》、《太仓群文》等国内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
特别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