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排汗方法(附语音)
原创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黄帝内经》经常是四字的文章模式,非常押韵。“体若燔炭”就是身体就好像炭火一样,特别热。但是,这种问题并不是解决不了。什么情况下能解决呢?叫做“汗出而散”,出了汗就能解决。这个汗非常重要,出了汗之后,能把内热解掉。我们看到有的小朋友肺热咳喘,吃了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之后,身体就出汗,一出汗,壅滞在肺中的热气就散出来,就不喘了,也不咳嗽了。我举了这个例子,说明这种情况,临床上经常出现。
还有的人发烧体温特别高,小朋友一下就能烧到38度多,甚至39度,还有些小孩烧到40度,烧的挺高。这分为两种情况,身体里面的气,一种是热,一种是寒。(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要是因为寒引起的发热,会有骨节疼痛,尤其是颈椎、胸椎、腰椎,整个后背中间督脉疼,这种情况下用麻黄汤来发汗,汗一出,烧就退了,身体也不冷了;因为寒引起的发热,有一个明显症状就是怕冷。麻黄汤一攻邪之后,把寒气排出来,身体就不冷了,这是通过出汗的方法。
要是因为实火、实热,或者是风热引起的,身体发烧,有个特点,就是不怕冷,还有点微微的口渴,这种情况下用“辛凉透表”的方法。像银翘散、桑菊饮,等等。用这些方剂可以“辛凉透表”,表现也是出汗,但是出的汗的量没有风寒感冒那么严重,是微微出汗,出完汗之后烧也退了,舌头也不红了,口也不渴了。所以,无论是热还是寒袭表、袭卫气引起的发热,都会出汗。汗就是一种排出邪气的方法,无论是寒和热,都能通过汗来往外排,甚至是湿,也通过汗往外排。所以有很多现在的养生学家,还有现在的运动学家研究发现,通过锻炼身体出出微汗的人,身体的抵抗力会比一般人要强。因为经常微微出汗,就能把身体的一些湿、热、寒排出来,排完了之后,身体就清爽了。所以,汗是一种帮助身体往外排寒、排热、排湿的途径。但出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两点,第一,不能出汗的时候遇风、遇寒。一旦出汗的时候,遇风、遇寒,不仅内在的病邪排不出来,很有可能还会造成外邪入侵。因为一出汗的时候,代表身体的毛窍是打开的,毛窍一打开之后,不仅身体里边的有害物质——就是寒、热、湿这些有害物质,往外排,而且外在的风寒、风热也容易侵袭。这时候应该找一个相对来讲空气流通慢、没有风的地方,安安静静地把汗出完。同时,尽量避风、避寒、避热。第二点,尽量用干毛巾及时擦拭身体汗液,不要让汗在身体表面停留时间太久。因为停留时间太久,按照物理学来讲,这个水分——也就是所谓的汗,蒸发的时候,会带走很多热量,就会把身体的这些湿气、寒气,通过这种方式固化到体表。所以,尽量出完汗之后,就用干毛巾给擦干净,这样就能避免湿气停留。
尤其是在门诊上遇到好多病人,在不同的场所练五体投地功,还有人跑步、走路,总之用各种方式来锻炼身体。练完了之后,浑身出汗,而且出的汗的量还挺多的,没有换衣服,也没有擦干,就是继续让汗液保留在身体上,衣服都是湿塌塌的贴在身体上。有的房间还有空调,让空调一吹,这种湿哒哒的汗又跟寒合在一起,变成寒湿贴在皮肤上。刚把五体投地功练完,跑步或者是快走之后,这个汗毛孔都打开的,这种寒和湿正好贴在皮肤上,寒湿又第二次侵袭身体,又进到身体里面去了。反复进去几次之后,(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年轻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过了45岁之后,气血开始衰弱,身体的经络就有不舒服的感觉了。过了50岁之后,五十肩出现了——得了肩周炎,肩膀抬不起来,梳不了头发,抬不起胳膊,穿不了衣服。膝关节发炎,上下楼膝关节特别疼,什么原因呢?年轻的时候不注意,导致的这些湿和寒沉积在身体里面,所造成的这个结果。所以说,出汗是一种排出身体毒素的方式。
现在医学也认为汗液里面有大量的身体的有害物质,出了汗就相当于把身体的很多有害物质排出来。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出汗是个好事,能够帮助身体排病。但是,出汗第一不能吹风,第二,让汗及时干掉,第三,汗量不能太大。有的人一下子出汗太多,就像流水一样,这样对身体影响也很大,因为“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很容易心慌、心悸。有一些有心脏病史的老年人去蒸桑拿,汗蒸之后,反而心脏病突发,心慌、心绞痛出来了,为什么呢?中医叫做“汗为心之液”,出汗出太多之后,心气不足、心血虚。同时,出汗太多,体液会下降,血容量骤然下降,心脏就受不了。所以说,出汗是一种排病的方式。《黄帝内经》讲了“汗出而散”,通过出汗,就把身体的内热或者寒给散掉了,但是问题是要学会如何出汗。刚才我也讲了出汗的注意事项,在出汗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今天的讲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四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