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孤救孤(一)

司马公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后来被反复演绎的故事-“赵氏孤儿”,又叫“搜孤救孤”,文章精彩,惜与史实不和。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mèi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解析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景公三年,赵朔返自邲,即为屠岸贾所杀,而赵同、赵括尚在。杀赵朔的理由,是赵盾弑其君灵公。杀赵同、赵括的理由,是庄姬诬告原、屏谋反。诛赵朔在景公三年(前597年),诛赵同、赵括则在景公十七年(前583年)。二事本不相涉,被司马迁混为一谈,铸就千秋一大疑案。此处“欲诛赵氏”,指诛杀赵朔,与原、屏无关。当初,赵盾(赵宣子,宣孟)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韩献子)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赵庄子)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下宫族诛赵氏的起因,是由于赵朔死后,庄姬与朔叔赵婴齐通室。赵同、赵括逐放其弟婴齐于齐,旋死于齐。庄姬怀恨,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又由于栾氏、郤氏的排挤和倾轧,栾书为庄姬诬告作证,赵同、赵括遂及于难。至于屠岸贾其人,景公时为司寇,如果真如《赵世家》所描绘那样权倾一时,视一卿之位的韩厥如草芥,则为何晋世家在灵公、成公、景公时,未见任何有关屠岸贾的记载?敢于“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语涉荒诞,不足为信。下宫之难,景公所诛仅赵同、赵括二家。成公八年《左传》记此事甚详。《传》云:“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春秋》鲁成公八年亦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晋世家》景公十七年亦云“诛赵同、赵括”,不及赵朔。而本文曰“杀赵朔”,盖与史实不符。赵朔已前死。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在景公十三年被发现。景公十四年,赵同、赵括逐放赵婴齐于齐。成公八年《左传》杜预注曰:“赵婴亡在五年。”成公五年,亦即晋景公十四年。下宫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赵朔已死,赵婴死亦四年,何得与赵同、赵括同受诛。“皆灭其族”,亦不实。如赵氏之族皆灭,何以赵穿之后,赵午、赵稷得以食邑邯郸?。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韩国的祖先和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僖公二十四年《左传》:“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杜《注》:“四国皆武王子。”)。以后他的后代待奉晋国,被封在韩原,称为韩武子(宣公十二年《左传》孔《疏》:“《史记》所谓武子,盖韩万也。”)。韩武子之后再传三代有了韩厥(《索隐》:“《系本》云: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正义》:“《世本》云:桓叔生子万,万生伯胜,伯胜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三世”,当是四世。),他随封地的名称为韩为氏。

韩厥(史家多以此二字为衍文。按:二字非衍。“晋景公之三年”以下所述皆韩厥事。标出“韩厥”二字,不嫌与上文重。同在晋景公三年,史公述赵朔事,亦标出“赵朔”二字,见《赵世家》。可见此乃史公行文体例,非衍文。),在晋景公三年(前597)的时候,晋国司寇屠岸贾将要作乱,说是诛杀灵公的贼臣赵盾(《晋世家》不记屠岸贾事。《赵世家》作“大夫屠岸贾”。按:屠岸贾攻赵氏于下宫以及敷衍而成之赵氏孤儿故事,考之《左氏传》,均属子虚。)。赵盾早已经死了,就要杀他的儿子赵朔(赵衰之子,于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为晋执政。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赵穿杀灵公而立成公。赵盾亡不出境,返不讨贼。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故曰:“诛灵公之贼赵盾。”)。韩厥阻止屠岸贾,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去告诉赵朔(赵盾子,晋景公时嗣位。朔妻为成公之姊。《左传》称朔妻为“赵庄姬”。“庄”是赵朔谥。故下宫作难时,赵朔已前死。),让他逃走。赵朔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后代断绝,我死后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等到屠岸贾诛灭赵氏的时候,韩厥称病不出家门。程婴、公孙臼把赵氏孤儿赵武(朔子。即赵文子。公元前五四八年至前五四一年为晋执政)藏了起来,韩厥是知道这件事的。)

因司马公所述,后人多疑,公元前583年,《春秋》有“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可知至少今年,赵同、赵括未死,但赵朔在公元前589年新筑之战时未见,估计应该死于新筑之战之前。

赵朔,嬴姓,赵氏,名朔,谥庄,故史称赵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孙,赵盾之子。妻为晋成公之女赵庄姬(《史记·赵世家》记载其为晋成公之姊,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

赵朔传略:

公元前601年,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秋,废胥克。使赵朔佐下军。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