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是黄帝之后吗?以秦、楚之祖为线索,走进古史及文化造假

网上很有意思,形形色色的故里、祖籍之争非常火爆,这当然是前些年恶搞名人经济的后遗症。那种靠侵占历史文化资源,故意制造热点炒作,甚至大拆大建名人祠堂庙宇的搞法,实在不是发展经济的正道。因为国史有定论,地方史志不能过界吹嘘。

历史文化造假造成族群撕裂,各种地域辱骂频繁出现于各个网络平台。比如骂陕西网友为犬戎、西安为胡都,比如骂广东、福建、湖南网友为南蛮,比如张口什么天下之中、中国人的老家。其实大可不必,数千年人口迁徙、文化融合下来,中华本一家,历史文化遗产属于全囯人民,根本不是哪个地域的专属和荣耀。如果网友们都以口水争议为动力,爱上历史文化学习,倒也不失为好事一件。

中国人都称炎黄子孙,那么秦、楚是炎黄之后吗?其实炎黄作为“三皇”之二,只是渭水流域少典氏族的两个杰出首领,即使在炎帝传承九世、黄帝肇造中国之时,中华大地上仍然是氏族林立,并非只有炎、黄二人。但秦、楚都是黄帝的直系后代,以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为祖,在传世文献及其神话系统中是确定无疑的。蛮夷戎狄之称出现的很晚,主要盛行于春秋,比“方”还晚。

秦之先曰女修,帝颛顼之苗系孙,呑玄鸟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华生大费。大费佐禹平水土,舜赐其皁游,妻姚氏之女;佐舜调驯鸟兽,赐姓嬴(见《史记·秦本纪》)

秦、赵以母族祖颛顼,在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时代很正常,正是在向父系过渡,所以女修之夫不可考。后世根据“吞玄鸟卵”这一传说,与殷商“天命玄鸟”相联系,猜测秦、赵为东夷之后。然而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之妃简狄,“吞玄鸟卵”而生殷祖契,简狄是有娀氏之女,有娀之墟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在蒲州(今山西境内);且契封于商,商国据郑玄、皇甫谧和《括地志》即今陕西商洛。所以嘉会认为,东夷之后实属猜测,没有参考价值。

《史记索隐》说:“《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赢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这就有点儿依后世父系习惯,硬给前人按个祖宗的嫌疑,颛顼是黄帝嫡长子昌意之子,少昊是黄帝次妃方雷氏所生,虽然同族但以少昊为祖就张冠李戴了。春秋时鲁东的郯国为少昊之后,但少昊跟东夷却没有关系。

《逸周书·嘗麦解》“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乃命少昊請(各注本都作“清”)司(嗣),馬(爲)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司”训为嗣,继位之意;“馬”孙治让认为是“爲”之讹,刘师培从之。嘉会以“司”为句,则早期文献都契合了。少昊清西方金天氏,号质(或挚),居于“穷桑”,“穷桑”当然在“轩辕丘”之西,与今山东没有关系,所以昭公二十九年《春秋左传正义》中孔颖达说:“少皞居穷桑,定四年《传》称'封伯禽于少吴之虚’,故云'穷桑地在鲁北’。土地名,穷桑缺,言在鲁北,相传云耳。”

《山海经·西山经》详细指明了“轩辕之丘”、“穷桑”的位置: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上昊居之。

佐以《穆天子传》,可谓正论。则黄帝“以姫水成”(《晋语》),初都于“涿鹿之阿”、居于“轩辕之丘”、“葬桥山”(《五帝本纪》),黄帝故里与今河南新郑没有任何关系;秦祖与东夷更没有关系。

司马迁在《六囯年表·序》中说:秦“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则《史记》中《秦本纪》可信,当无疑意。事实上,秦公大墓出土的文物,无不证实《秦本纪》的内容。

《史记正义》说:“《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则大业即皋陶,大费即伯益,中华嬴姓、李氏、赵氏之祖。秦与犬戎世仇、护送平王东迁,复西周之地而立囯,至穆公时霸西戎,《春秋》中与重耳燕鄉,“诗三百”出口成章,说秦人是犬戎,玩笑开大了。若以西为戎,则炎、黄二祖本戎也,以武有中国嘛,哈哈。

楚之祖也是颛项,屈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大戴礼》记载:颛顼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女隤,产六子,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史纪·楚世家》世系更明:颛顼高阳氏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弟吴回继火正之位生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楚为其后。《史记》本于《世本》、《大戴礼》,今本《大戴礼》可能已不是司马迁所见之古本。徐广、谯周、司马贞都认为卷章名老童。

楚人是火神祝融之后,《国语·郑语》中西周史伯对郑桓公姬友说:“荆子熊严…子孙必光(大)启土,不可逼也。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淳大,天明地德,光昭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但重黎极易与“绝地天通”的重、黎搞混,《国语》注者三国韦昭也搞错了。

《尚书·吕刑》说“乃命重、黎,绝地天通”,楚昭王读之也有疑问,其大夫观射父回答道:

及少皞之末,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今本《国语》作'火正’,唐尚书以为'北’之误)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

重、黎之后,在周为程伯休夫,周宣王时失官,为司马氏代替,所以司马迁才是重、黎之后。当然重和黎是颛顼时南正、北正的官职;重黎和陆回担任火正成为后世的火神“祝融”,则在帝喾之时。

夏商之际,至迟在商纣以前,季连部已南迁于夷屯,后“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穴酓迟徒于京宗”。从清华简《楚居》来看,自熊绎至于熊渠六位君主,楚人一直居于“夷屯”,嘉会认为这就是楚“郢”(夷屯之反切)的由来,而《楚世家》称熊绎立国于丹阳,显系误说。

淅川周边并无春秋早期以上楚文物出土,结合李学勤释“汌”为均(丹水);楚武王、文王时郢都在宜城,此前熊渠伐庸(今竹山)、伐杨粤(今荆州)至鄂,熊霜时叔堪亡于濮(在保康),都在在汉江以南活动。武王熊通伐随(宜城与随近邻),南灭权国(当阳在宜城南)创县制,联合巴国(庸之西)伐邓;文王过邓伐申,邓即今襄阳樊城西北,汉水北岸。则夷屯在今襄阳南漳荆山、雎山之间无疑,顺雎水向下发展极为可信。张正明先生举证《墨子·非攻》“昔者楚熊丽(鬻熊之子,即穴酓)始討(封)此雎山(后世称柤山、祖山、沮山)”,夷屯位于荆山、雎山之间,实难易之。

楚人以其兼容并容,融合了南方各民族和汉阳诸姬、河淮诸侯成为楚族,席卷东周、郑、宋、鲁以南所有土地,最终境土为其他六国之和。它创造了浪漫绚烂的文学艺术,最精美的青铜器和漆器、服饰,直达海外的发达工商业,孕育了黄老、道家思想,也最终为汉朝的到来,作了文化、舆论、人才的广泛准备。

如果地方对历史文化有敬畏,如果网友加强自身学习,生造“黄帝故里”、以庙为“躬耕地”那样的闹剧就不会上演。这些“捞名工程”获利甚微,而对区域诚实守信形象的损害将长期存在,也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因为历史是什么样子不是什么样子,不是后人能随口编造、发明的。要想改变历史定论,除非找到更早的记录,或者有考古成果,否则就是上嘴唇入天、下嘴唇叉地,耍不要脸硬吃。自己先弄清故里、祖籍的含义,再出来敲锣逗猴不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