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文理欠通有语病

在报刊发表的文章-3


这篇文章文理欠通有语病

文/墨吟

图:于伶

名人的文章报刊爱登,读者爱看,其影响也就较大。因此,我们要求名人的文章立意明确,文辞通顺,为青年特别是中小学生作出表率,大约并不过分吧!

贵报今年4月3日第三版刊登的著名剧作家于伶的一篇文章,有几处实在文理欠通,令人费解。现摘录如下,求教于于伶同志:

一、文章第三段有这样的句子:“怀着极度的苦闷、激动、哀伤、惶惑、悲愤、爱与恨的无限复杂得无以排遣的情绪,……”读起来该有多拗口!前面有了“极度”,后面再来“无限”,而且“无限复杂得无以排遣”,通吗?

二、文章第四段最后说:“我深信:他不是用笔写,而是用灼热的心、用满腔血泪写刻在心扉上的大作品!”从上下文意思看,是想说“他在用灼热的心和满腔血泪写大作品”,但从句子来分析,却成了“他本人就是大作品”。这里,语法上的毛病是显而易见的。

三、文章第五段在括号中加了这样的说明:“我的这一说法,可能是丝毫不符合古往今来的文艺经典理论的科学论点。……如若,这要被批评是唯心主义的谬论,那我愿意接受这批评,我愿意能改正得更正确的说法。”这个“说明”像是谦词,但又不像,“古往今来的文艺经典理论的科学论点”,自然包括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在内了。既然知道自己的说法“丝毫不符合”,并且承认“是唯心主义的谬论”,又“愿意改正”,那还要让报纸印出来干什么呢?况且,“我愿意改正得更正确的说法”,此句式太奇特,该入语言病院好好治疗。

(发表于1982年6月12日《解放日报》 署名 陈文霞)

【于伶简介】于伶(1907-1997),中国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原名任锡圭,字禹成。江苏宜兴人。1926年赴苏州第一师范求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法政系。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组织秘书,并筹建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以戏剧、文学活动的方式,展开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左翼电影戏剧的创作和理论工作。1949年以后曾担任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等一系列职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