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帆:名实之辨——对梅兰芳“‘移步’而不‘换形’”说的时代解读

(0)

相关推荐

  • 1954—1955年的戏改大讨论!

    20世纪50年代京剧史探微 摘 要 :1950年代,京剧经历了禁演.戏改.跃进这三个重要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导向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汇演,继而走向"样板戏 "年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 ...

  • 京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1955 戏曲电影

    京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1955 戏曲电影

  • 过大年来了梅兰芳——报纸里的春节(1953·中)

    1952年春节期间 天津来了马连良.张君秋 二人演绎<霸王别姬> 马连良反串楚霸王 观众难得一见 详见公众号<何处不相逢> 一年后的1953年春节 梅兰芳来了 在天津第一工人文 ...

  • 虞姬的如意冠

    ▼ <霸王别姬> 虞姬--张火丁 <霸王别姬>是梅派经典剧目之一,也是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楚汉相争之时,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其爱妃虞姬自刎殉情的故事.提及虞姬,大家脑 ...

  • 京剧戏曲艺术片《宇宙锋》1954 梅兰芳

    京剧戏曲艺术片<宇宙锋>1954 梅兰芳 京剧戏曲艺术片<宇宙锋>1954年拍摄,梅兰芳 姜妙香 刘连荣.

  • 【戏曲老电影】京剧《霸王别姬》梅兰芳 1955

    【戏曲老电影】京剧《霸王别姬》梅兰芳 1955

  • 张一帆:梅兰芳与整理改编版《十五贯》

    1955年11月,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黄源在陪同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看了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后,很为激动,随即开展对<十五贯>的整理改编工作,最初他发 ...

  • 张一帆:梅兰芳与齐白石的墨缘与戏缘

    以梅兰芳.程砚秋为代表的前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利用业余时间努力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内涵,令人称道,特别是梅兰芳先生受到家学的影响,自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书画艺术的研习,他遍访明师,且转益多师 ...

  • 张一帆: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见解

    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本人在1949年以前除了艺术上的创作以外,是鲜有署名文章问世的.这可能与他的性情温良,言辞谨慎,不善语言表达的性格特点有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关于这个问题,假如 ...

  • “通用零件”的名实之辨

    导 LEAD 语 新近制作了一份机电商品归类课件,各地粉丝闻讯皆求分享.奈何日间工作繁忙,无暇录制教学视频,遂择其中精要,分期于本号发表.本期对两类"通用零件"--第十五类注释二所 ...

  • “酰亚胺”的名实之辨

    在归类实践中,常见同一名词术语在专业和归类领域存在不同指代之现象.面对此种情形,如若不能厘清"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将会对准确归类造成很大的障碍.本期讨论概念 ...

  • 荡荡马路 ‖ 利西路,这条小马路,竟然住过这么多名人……(记者、摄影:李媛媛、张一帆)

    利西路,是一条窄窄蜿蜒曲折的小马路,在长宁并不起眼.但只要你走进去,就会发现这小路内藏乾坤,多位名人大佬都曾在这里住过,而且那些别墅住宅,风格独特,值得探究. 利西路位于长宁区东部,东起江苏路,西至安 ...

  • 时间不语‖文/张一帆

    时间不语 时间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如果可以的话,那世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除不尽的苦难,舍不掉的离别. 从一个声音,一丝气味,一句招呼,或者一个皱眉,让人心挂而揪的,往往就是酒杯上面的冰.终于喝下时,冰 ...

  • 张一帆:还珠楼主与他的小说《十五贯》

    1956年7月,上海京剧院在院长周信芳的率领下,冒着酷暑赴杭一周,一对一地向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剧组主要演员学习每一个人物的表演,回到上海后,8月3日,就举行了第一次彩排[1],而7月2 ...

  • 张一帆 | 跨进“新生”的“第一步”——重读《伤逝》

    <伤逝>连环画插图(姚有信作) 编者按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向称难解的一篇,尤其对涓生形象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张一帆博士尝试贴近涓生自身的思想逻辑,指出涓生通过"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