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帆: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见解

(0)

相关推荐

  • 张一帆:名实之辨——对梅兰芳“‘移步’而不‘换形’”说的时代解读

    1949年,对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而言,是一个忙碌而不平凡的年份. <梅兰芳艺术年谱> 根据<梅兰芳艺术年谱>[1]的记载: 春天,他欣然接受夏衍和熊佛西的动员,留在上海迎接新中 ...

  • 国剧中的“男扮女”问题

    站在艺术的立场说,戏剧中"男扮女"的问题,当然应该废止,不能再延续下去了.这风气还是在英国莎士比亚时代盛行着,那时剧中的女主人常常用男人来表现的:而男人往往也用女人来表现,如在&l ...

  • 王文君:恰借梅郎好颜色,尽将舞态上氍毹 ——从《齐如山国剧论丛》一书说起

    2008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公映,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其中"邱如白"一角曾引起较大争议,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 几年过后,回头来看,当年的争议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

  • 京剧知识: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见解

    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本人在1949年以前除了艺术上的创作以外,是鲜有署名文章问世的.这可能与他的性情温良,言辞谨慎,不善语言表达的性格特点有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关于这个问题,假如 ...

  • 张一帆:梅兰芳与整理改编版《十五贯》

    1955年11月,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黄源在陪同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看了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后,很为激动,随即开展对<十五贯>的整理改编工作,最初他发 ...

  • 张一帆:梅兰芳与齐白石的墨缘与戏缘

    以梅兰芳.程砚秋为代表的前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利用业余时间努力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内涵,令人称道,特别是梅兰芳先生受到家学的影响,自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书画艺术的研习,他遍访明师,且转益多师 ...

  • 清初到清中叶戏曲创作、戏曲理论概貌

    文/肖旭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有一批戏曲作家形成一个戏曲流派,他们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都很相近,人称为苏州派.苏州派作家的作品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戏剧性强,有一些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或多或少 ...

  • 荡荡马路 ‖ 利西路,这条小马路,竟然住过这么多名人……(记者、摄影:李媛媛、张一帆)

    利西路,是一条窄窄蜿蜒曲折的小马路,在长宁并不起眼.但只要你走进去,就会发现这小路内藏乾坤,多位名人大佬都曾在这里住过,而且那些别墅住宅,风格独特,值得探究. 利西路位于长宁区东部,东起江苏路,西至安 ...

  • 《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评介

    众所周知,有清一代的学术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清代学者一方面秉承了前辈因经求道.格物穷理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将这种精神中务实崇真的特点发扬光大,由更为细致而实在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来探求经学本义,又将其 ...

  • 时间不语‖文/张一帆

    时间不语 时间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如果可以的话,那世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除不尽的苦难,舍不掉的离别. 从一个声音,一丝气味,一句招呼,或者一个皱眉,让人心挂而揪的,往往就是酒杯上面的冰.终于喝下时,冰 ...

  • 张一帆:还珠楼主与他的小说《十五贯》

    1956年7月,上海京剧院在院长周信芳的率领下,冒着酷暑赴杭一周,一对一地向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剧组主要演员学习每一个人物的表演,回到上海后,8月3日,就举行了第一次彩排[1],而7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