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河之东,隆平故里,河东乡

本期推荐
<江西德安·河东篇>
2015年9月13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回到家乡德安,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院士工作站和江西农业大学实践教育基地揭牌,并向德安一中捐赠“隆平奖学金”

▲ 袁隆平院士在德安一中的讲话

2016年10月21日,袁隆平院士再次回到家乡为袁家山杂交水稻科技教育示范园区揭牌并主持隆平超稻测产。
袁家山德安一中正位于德安县河东乡
所谓,大河之东,隆平故里

▲ 博阳河北门桥段

发源于苦竹源敷阳洞(湖炎洞)的德安母亲河——博阳河,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几十公里后,至德安县城北门,已成下游“大河”之状。

▲ 袁隆平故居地袁家山颐园,图源网络

大河之东,为“河东”,这里有袁隆平院士的故居地——袁家山颐园,这里有培养了无数德安学子的(母校)德安一中、二中,这里生态优美,各种生态园苗木基地.....
这里就是博阳河东畔,河东乡
——无数勤劳智慧的河东人民永远的家。
博阳河东畔有河东,“河东”之名其实并不算太久远。
清朝时有“河东堡”“河东坂”,属市乡、南乡。1945年,或许是她首次以“河东乡”为名,后又属“附城乡”
解放后,又有“河东乡”“后田乡”“民主乡”“红桥乡”“立新镇”等之说。

▲ 河东乡行政沿革,一楚之秋整理

而早在千年之前,这里属于长乐乡。据考证,今河东、宝塔、县城、旧时米粮铺一带早在宋时就属“长乐乡”
长乐长乐,长安久乐。《韩非子·功名》有载:“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或许“长乐”之名,是对这片土地寄予的一份期望,也是对这里的人们的美好祈愿。
博阳河畔,县城以东,有河东乡,因地处博阳河(原称大河)之东,自清朝以来即以“河东”命名
其东面与共青城市泽泉乡(旧属星子县)连接,南面与共青城市金湖镇交界,西面与蒲亭镇相邻,北面与丰林镇、高塘乡接壤,东北面与柴桑区马回岭镇相连。

▲ 河东部分区域范围

历史悠久,境内有古镇滚子岭,古驿站邮急递铺横桥铺通往旧时星子县。
就这样,这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里,诉说着她独有的故事。如今的河东,依旧还是博阳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众所周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乡在德安。而很少人知晓袁老儿时在德安故居“颐园”生活的那段岁月静好的时光。

1938年,武汉会战,江西作为外围战场,德安更是成为了敌我双方必争之地。“万家岭战役”正是在此期间爆发,而袁隆平院士也与其他德安人民一样,成为了战火中的受害者。
那时,尸横遍野,那时,到处都是逃难的老百姓。袁隆平也随同父母,逃到了武汉

▲ 旧时德安

故居“颐园”在战火中饱受摧残。其实早在这之前,袁老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德安的青竹畈,那是文华塔附近,一处“世外桃源”之地。
后因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袁隆平院士的曾祖父袁繁仁与兄弟们开始迁居县城的老北门。

▲ 曾经的北门桥

袁繁仁兄弟经过经商有了一定的资产,就在县城大西门一带建了家宅一座。后又由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在北门社区一带修建了新家“颐园”1931年-1936年期间,袁老曾在此生活了好几年。
离开德安后的那段时间,袁老的父亲袁兴烈还会回颐园小住一阵。
据袁隆平妹妹袁惠芳回忆,颐园承载着家族记忆,里面的一草一木她一直记忆犹新。

▲ 袁家德安颐园故址所遗石墩

颐园是袁老儿时记忆的承载体,也是祖辈们为他们留下的家族财富。
终于,在得到袁老的同意后,由德安县委县政府及袁家山百姓共同出资,在当地河东乡后田袁家山重修了如今的“颐园”。为此,袁老在欣喜之下,亲笔题写“颐园”“祖父袁盛鉴故居”牌匾。
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自考察调研,在村头看到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村名“袁家山”时说道:“袁家山出了一个世界名人,解决了千千万万人的吃饭问题。”

▲ 隆平故里微航拍,来源抖音@时光记
当年年底,总理在北京会见袁隆平院士时还亲切地告诉他:“我还到过您的家乡呢!”

▲ 袁家山入口

▲ 袁家山
袁隆平院士之于家乡的感情,是“故园情深”。他心系德安,2004年,袁老荣归故里,在看到家乡如此大的变化时,更是用德安话与家乡父老相亲问好。

同时,他还率全家亲登万家山祭祖,6座祖先的坟墓,上面还能清晰找到后辈袁隆平的名字。

▲ 袁隆平院士在祖父墓前

当时,已是75岁高龄的袁隆平在祖父袁盛鉴墓前深情一跪,这无声的缅怀,让记忆瞬间回到了70年前。
德安是袁隆平院士的故里,而位于河东的袁家山则成了承载这一切的具象表现。

▲ 河东袁家山颐园

位于河东乡的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占地面积400余亩,主要由隆平科普教育展览馆、科普教育接待中心、超级稻示范基地、生态植物园实践基地等四个部分组成,新“颐园”也正位于此。

▲ 袁隆平院士回到家乡德安,参观颐园

2015年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揭牌,2016年杂交水稻科技教育示范园区揭牌,袁隆平院士都先后回到家乡德安。
同时,还走访了同在河东的德安一中
袁隆平院士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先后两次为德安一中题词:“德智体全面发展,争做'四有’新人”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并在一中成立了“袁隆平奖学金”,亲笔为学校筹建的图书馆题名为"德安一中隆平图书馆”。以他命名的“隆平班”更是德安一中闪亮的名片。

▲ 袁隆平院士在德安一中

说河东是德安的教育“基地”,其实也不足为过。
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生员胡光时请准当道,将义门书院废基从民间收回复为学地,迁至博阳河之东,并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邑令蔡元伟在原基上建中堂五间、东西号舍共十一一间,改称“河东书院”
清道光三年(1823),县令巴彦布将建立试院余款,重修河东书院,并用敷阳山之名改称“敷阳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通令全国将书院改为学校,“敷阳书院”于是改名县立高等小学堂,后来就发展成了今天的德安一中。

▲ 德安一中,图源德安一中

德安一中静悄悄地守候在博阳河东畔,看着大河之水缓缓流淌,送走了一批批寒窗苦读的学子,又迎接着一个个满怀朝气蓬勃的求学学子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 德安二中旧址

▲ 德安二中新校区

1979年,宝塔初级中学,更名为德安县第二中学,2012年二中迁至河东乡上畈新城,新址校门校名由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写。

▲ 德安状元桥,图源网络

在德安,谈起一中、二中,那可是多少人的回忆啊。毕竟,跨过“状元桥”,博阳河东畔就是无数德安人追梦的开始。

▲ 德安一中,图源德安一中

德安一中、二中,更是无数当地学子的母校。她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追梦,分布到全国乃至世界。
而这里,也成了无数德安学子青春时代求学生涯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回忆。

▲ 德安二中

如今,坐落于河东的德安一中、二中,仍旧是德安教育的重心,也是德安教育走出去的美好名片。

▲ 德安河东乡后田村

▲ 魅力城市,袁老为家乡代言

博河之东,孕育生命,见证当地人文教育之辉煌。
这里山美水美,丘陵滨河地带上,石门子、狮子垴、峡石岭等山岭,筑就屏障。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传承着这片土地的淳朴祥和。

▲ 后田袁家山,图源网络

▲ 河东罗汉寺,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罗汉寺里钟声悠扬,慕名而来的虔诚信者不计其数,并与境内省级文物古桥罗汉桥交相辉映。

▲ 河东罗汉寺,图源网络

散步荒郊外,乘闲坐法堂。
性原不耐热,寺觉自生凉。
到眼皆诗意,沾衣有稻香。
争如赤脚汉,都肯学羲皇。
200亩隆平超级稻示范基地,600余亩心全生态园及其他几百亩苗木基地......如今的河东,早已将生态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在科普与人文生态旅游上,也能拔得头筹!
一代又一代河东人,耕读传家,守候着这片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地。也许,他们只是芸芸大众中的普通一员;也许,他们所有的付出并不足够被世人铭记。
但是,这片土地会记住他们所有的默默无闻。河东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他们世代努力的最好证明。
祥和隽秀的土地,最可爱的当地人。时间会证明一切,河东,大河之东,忆古今,展未来,我们一同拭目以待!
同时,美丽河东乡,隆平故里,欢迎您!母校德安一中、二中,也欢迎你随时回家。
参考文献:《德安县志》《德安地名志》
《德安出了个袁隆平》等文献书籍
文章中部分视频、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仅作宣传,非商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码字不易,感谢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