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真正区别在哪里?

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里,住在里面的人们的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无法转动和行走,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洞穴外有很宽很长的通道通向外面的世界,有一道矮墙隔着,阳光从洞穴上方照射下来。

此时,他们的身后有火光在燃烧,阴影投射到他们向前看到的石壁上,矮墙外有人举着木偶在上面演戏,有人在说话,有人没有发声,洞穴里的人也只能通过石壁听到他们的回声,那些晃动的木偶也只能星星点点地看到一些移动的影子。

于是,洞穴里这些无法动弹的人会通过自己一直以来所看到的前方的石壁分析,这些声音就是通过这些阴影所发出来的,火光、木偶、人声等等交杂投射到石壁上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他们认定了这些就是事实本身,这就是属于他们生存空间里的认知局限,并坚定地认为这都是真实的且有关联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超过他们一生所看到的阴影更实际的存在了。

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被解除了这种禁锢,他站了起来,并且转动了头颈,顺着通道走了出去,看到了火光本身,看到了照射进洞穴的阳光的光源本身太阳,看到了那些真实举着木偶表演的真实的人,还听到了他们有的人为木偶配的音,假扮木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都是来自于这些人,人们在矮墙外不断地移动。

这一切都让这个人感动震惊,这些真相对他过往的认知所带来的冲击让他起先有些抗拒,再到好奇并想一探究竟,再到慢慢地开始接受并认可,随之而来的是无限地接近真实与真理真相。

于是,他开始替自己难过,为过往失去的被禁锢和错乱的岁月,又开始替那些依然生活在洞穴里的同伴们感到惋惜,他又庆幸自己能得到这样的拯救机会,并比洞穴里的任何人都要幸运。

此时,洞穴里依然在过着他们一如既往的生活,有领袖的参选、有对石壁上的阴影辩论与预言赢家的颁奖,有继续为洞穴里的权力与地位身份的争斗与嫉妒……

当这个走出洞穴,见过了外面世界的人再次回到洞穴时,面对里面所发生的一切,他只会觉得这些人的愚昧无知与发笑,并不屑于跟他们争斗与辩论,他宁愿在外面去过上一种穷困苦难的生活,也不再希望自己回到洞穴里去做人上人。

可是,一直呆在洞穴里的人却会无限嘲讽地笑话他,说他出去了一趟回来头脑就变傻了,眼睛也变坏了,竟说些胡话和不切实际的空话,他被所有人认为是一个破坏份子,扰乱人心的狂想者,他们要将他绑起来甚至是杀掉他。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里讲述的一个故事,寓在说明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区别,以及人们认知局限与受过教育、见过世面的人与无知者的区别。

洞穴石壁上投射的阴影就是可见世界,而外部的一切真相便是可知世界。

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柏拉图

在可见与可知世界的认知中间,便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从而带入灵魂所感受到的在自我生存时间与范围之内的认知,这种局限会造成眼睛的迷路。

柏拉图说,就好像眼睛从两种途径去适应一样:一种是从光明到黑暗,另一种是从黑暗到光明。这两种突然的转换都会造成短暂的失去视力,让视力迷茫,必然要花时间去适应。

于是他问道:“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的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

那么这两种人必然会被认为一种是幸福的,一种是可怜的,皆因人所处的角度不同而结论不同。

洞穴的人会认为这个走出去的人可怜得出去一趟回来便失去了理智,变得魔性疯狂;而对于走出去看到了真相的那个人来说,这些依然呆在洞穴里的人是有多么可怜和遗憾此生,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都永远无法看到真相,阴影与回声便是他们的认知里的全部,并为其乐此不疲。

所以,柏拉图由这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知识从何而来?教育。这便是我们为什么要受更多的教育,去看更多的世界,去让自己从无知变得有知,然后专知,去让自己无限地接近真理,并将这一事项作为自己终生的任何与活着的使命。

虽然我们不能扭转更多愚昧无知的人来认同这些真理,但是起码在改变这些事情上,总会从刚开始的抵触到慢慢地启迪极少数人让其觉醒并怀疑,再到他们渐渐开始自我探索并自发自觉地去接近真相。

柏拉图认为,在他所设想的“理想国”里,是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这个国度的,那个走出洞穴觉醒的人必须要让他重新回到洞穴里去影响和从认知上拯救更多的人。

一经习惯你就会比他们看得清楚不知多少倍的,就能辨别各种不同的影子并且知道影子所反映的东西的,因为你已经看见过美者、正义者和善者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国家将被我们和你们清醒地管理着,而不是像如今的大多数国家那样被昏昏然地管理着,被那些为影子而互相殴斗,为权力——被当作最大的善者——而相互争吵的人统治着。事实是:在凡是被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稳定的管理,凡有与此相反的统治者的城邦里其管理必定是最恶的。——柏拉图

统治“理想国”的人既不能是无知者,也不能是只知钻研学术的人,前者大家都明白,而我们所说的“书呆子”只适合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正如柏拉图所说:知识分子又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实际的事情,而是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想象自己已离开这个世界进入乐园了。

当然,精神贫穷和个人福利匮乏的穷人也不能做统治者,因为他们只会为自己的私利谋取好处,不会有更好的管理。

要让“富有”的人来管理,这种“富有”是指精神的丰富与内心的善良,这些必须以“智慧”为前提,他们不贪权,不牟利,是真正灵魂升华的人。

因为,无知者无畏,智慧者心存敬畏与信仰,更有天下己任的使命感与分辨伪善与良善的锐利双眼。

当无知者的数量众多,力量非常大时,受过教育的人想要改变现状,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难度,而且将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又如何在这样的怀疑与恐惧中依然坚持真理与说服?

如何寻找真理,如何认清真相,如何分辨真伪,如何在一片黑暗的灵魂中寻找光明并带众人去认识“光”的本源善良,这才是哲学家和喜欢哲学的人所探究的课题。

毕竟,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和至善,是无数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却又难于坚守的一件事,所以他们才可以被称为屈指可数的圣人和先贤,这种期望才是理想的,又是毕生追随与想要去成全的。

—End—

(0)

相关推荐

  • “嫦娥”揽月:人类慢慢走出“洞穴”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这几天,人们都在关注着"嫦娥五号&quo ...

  • 洞穴与真理的探索

    柏拉图的理论中有一个关于洞穴的比喻,用洞穴中发生的虚拟故事,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 故事的内容是,一个洞穴,有很长的走廊,微弱的光透进来.一群脖子手脚被缚的囚徒自小生活在山洞中,只能看见一边的洞壁.洞 ...

  • 智慧是一道刺眼的光——读书永远只能为自己而读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五十四篇原创文章 | 智慧不是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条   近年来,一部分的视频创作者渐渐从国内各大自媒体平台退出,在国外的YouTube视频网上发布视频,原因很简单:无脑喷子和杠精太多, ...

  • 灵魂的真相,觉醒是什么?二维三维世界解读

    灵魂的真相,觉醒是什么?二维三维世界解读

  • 思维导图102本书©65《理想国》——柏拉图

    文炳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你的理想国是什么? 哪些是你认同的?哪些是你讨厌的? 不妨把自己的理想国应用到家庭试下吧-- 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这部作 ...

  • 不是家长不接受职业教育,而是职业教育目前...

    不是家长不接受职业教育,而是职业教育目前无法给予家长们信服的理由,职业学校的办学现状距离实际的需求差距还是很大. 从目前国家职业教育领域来看,也有一些做得很出色,全国出名,培养了不少技术工人的学校.但 ...

  • 悦读 | 朱自清:不要把教育当作手段,教育应该不为功利

    从朱自清的散文.诗作中,我们能读到一个儒雅文人的形象.而如果你读到他对当时教育流弊的痛斥,大声疾呼: " "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 ...

  • 面对教育焦虑,做教育的母亲怎么看 | 母亲节特别策划

    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他们开始求学问知,到面临人生的一个个困惑,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可能是每位母亲都要去解答的一道人生大题. 恰逢母亲节,投中教育邀请了7位教育行业的母亲,跟你分享她们自己真实 ...

  • 琴棋书画不等于素质教育,好的教育必然是摒弃“功利”的爱与善良

    教育是文明的根基. 人类摆脱野蛮的标志,不是诞生了文字,而是产生了教育. 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讲素质教育. 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真的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了吗? 那些贫苦人家的孩 ...

  • 胡盼:不公的教育才会让教育不公

    早晨跑操,有少部分学生迟到(还有部分学生未到操场跑步),于是值班教干在所有学生集合时宣布决定:罚最后来的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多跑2圈. 于此,我在等到所有学生走开后和值班的教干进行了探讨. 我说如果 ...

  • 学而思、万学教育、正保教育...正在用数据和技术推动教育行业进步

    诸葛君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科技先行.从诸葛io行业客户增长的速率来看,2017年,金融.教育.零售三大行业在数据.技术驱动的大环境下增长迅猛,特别是在教育行业,我们服务的客户也已经覆盖了 ...

  •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只是教育的问题

    冯胜清 近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在评价内容方面,<指南>明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三者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 ...

  • 家长的“教育焦虑”需要素质教育来解

    王红峰 减负,这个在中国教育领域屡引争议的话题,最近又火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教育话题成为热点.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两会期间与教育相关的网络文章共计1059429篇/条,整体热度 ...

  • 分享 | 农艺、园艺、家政教育,日本劳动教育原来是这样实施的!

    本文约21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劳动是日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千方百计给孩子们创造很好的劳动学习和实践条件. 日本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日本的学校劳动教育备受认可.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习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