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中风——红斑狼疮,牛皮癣

(0)

相关推荐

  • 《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下)

    (二)和营卫 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调脾胃即所以和营卫.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药后啜粥.温覆能加强其作用.桂枝汤亦有抗过敏作用和镇痛.镇静作用及一定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桂枝汤对 ...

  • 《金匮悬解》产后——恶露不尽与中风。大承气汤与桂枝汤

    产后七 恶露不尽十七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 ...

  • 《金匮悬解》中风——口眼歪邪、舌蹇流涎

    中风二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 ...

  • 《金匮悬解》中风——半身不遂

    中风三章 中风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夫风之为病,或中于左,或中于右,手足偏枯,是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本条提纲,是 ...

  • 《金匮悬解》卷三——中风,卒厥,瘾疹

    中风二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 ...

  • 《金匮悬解》卷十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金匮悬解卷十五 内伤杂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十三章 肺痿.肺痈者,咳嗽上气之标,咳嗽上气者,肺痿.肺痈之本.肺痿之病,内亡津液而伤火燥,肺痈之病,外感风邪而伤湿热.溯其原委,即咳嗽上气之积渐而成者,而咳 ...

  • 《金匮悬解》复解肺痈提纲,并附红楼医案

    肺痈二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其为肺痈?当有血脓,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 ...

  • 《金匮悬解》肺痿肺痈肺胀——甘草干姜汤,桔梗汤,葶苈子大枣泻肺汤,

    肺痿三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1 重申重点,肺痿之病,从亡津而来. 肺痿,吐 ...

  • 《金匮悬解》痰饮——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杏仁与大黄汤

    痰饮咳嗽三十五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即止.设其更觉发渴, ...

  • 《金匮悬解》痰饮——小青龙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痰饮咳嗽三十一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久咳数岁,是肺胃之常逆也.其脉弱者,土金未败,犹为可治.实大数者,肺胃上逆,阳气绝根,土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