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脏虚治法

第二节、脏虚治法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牌。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我们前面讲了脏器实的治法,那么脏器虚该怎么治?我们看上面的原文,历代医家对这一段原文的解释,可以这么说,非常的不一致。这个分歧很多,所以说,大家看了这段,似乎觉得这一段没什么用,但是,恰恰是这一段是最有用的。这是一个指导原则。

“夫肝之病”还是举的例子,肝之病,补用酸,补肝的话就用酸味的药,“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高之。”这一段就讲了一个肝虚的病怎么治疗。一个就是用酸味的药来补肝,一个就是用焦苦的药帮助它补肝,再一个就是用甘味的药来加强补肝的作用。这就讲到了脏虚的具体治法。这第一部分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也就是说酸味的药入肝,也就是我们讲的归经,苦味的药,还多了一个焦,焦苦药是入心的,甘甜的药是入脾的。这就讲了为什么要这么用?是因为酸味的药直接入肝的,这里“焦苦”,一般讲“苦”是入心的。那么这个“焦”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焦苦”,“苦”是味,“焦”是气。

“脾能伤肾”说这个实际上就是讲的“土能克水”,“肾气微弱,则水不行”如果是肾气不足,那么五行里面的水就不能发挥作用。“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因为水是克火的。水不行,水不能克火了,火气就旺了,当火旺了以后,火就会克到金,所以,火盛了就伤到了肺,肺被伤了以后,也就是金就不足了,金气不足,金气就不行了,金不行,就不能克木,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这一段讲完了,实际上设及到五行,五脏。一个补肝,居然讲了这么多的理,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一个补肝虚,就是调理其他四脏,通过五行的关系来调。用什么办法呢?考虑药物的味道和气味这样来用药。

“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为什么要补脾呢,补脾就会出现上面讲的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补了脾,脾土强就会克到肾水,肾水弱则不能克心火,使心火旺,于是心火旺则克肺金,使肺金弱而不能克肝木,故而肝自强。这样一系列的变化,实际上就变成了补肝。

后面的这一句“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这句话很重要,只有肝虚的时候才可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如果是肝实证,那就是上一节讲的治未病,先安治未邪之地了。这是治疗的原则和具体治疗的用药和一个法则。

那么紧接着下面的这一条原文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个《内经》里面有,但是,他讲的还不是那个意思。实际上讲的: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就是对前面原文那一段话的概括。

“余藏准此”他这里只是举了肝病的一个例,其他藏器虚,依此类推。就这个意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