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带头囤房,台北政府太不像话......
前不久,台北市议员在议会质疑道,台北市目前还有106间捷运联开宅(捷运车站旁边的公屋)租不出去,政府每月支付管理水电费约76万元(约人民币16.6万元),相关管理开销一年要花千万元台币!
而号称租金是周边行情8折的公共住宅,随着房市反转,房租下跌,政府住宅的租金仍不动如山,甚至已高于地区行情的2、3成!
台北市政府变成了囤房的大户了,真的是奇了怪了。

打着居住正义上台的民选市长,宁可将这些房子闲置,也不舍得将空屋尽其用。台湾地区的民选政府如此不把老百姓的钱当钱,只怕是因自己没有切身之痛。
选前承诺公共宅每平方米租金150元台币(约人民币33元),至少要让年轻人租得起房。实际却是每平方米最少225元台币(约人民币50元),每户月租至少10000元台币(约人民币2220元)。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掠夺了靠2万多台币薪水过活的青贫族,至少4成的劳动所得。
台北政府无视人民需求,带头囤房却大言不惭居住正义。
▋囤积房地产,就是掠夺弱势
囤积房地产,其实是中华民国的传统了。
早在1935年,当时国民政府订定的刑法全文357条中,就包含「妨害农工商罪」,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乃触犯刑法之罪。不过当年时局混乱,政府公权力管辖范围有限,法律之执行力有未逮。
抗战胜利后,物价飙涨,根据当时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所述,1937-1946的十年间,上海房价上涨400倍,粮价更上涨4万倍。抗战前勒紧腰带还能住得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八年血战赶走了侵略者,却发现商品和土地房产,都被暴发户和特权份子囤积了。
再看2年前立法院修法,把意图抬高交易价格,囤积农工必需品的「妨害农工商罪」,提高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万元台币以下罚金的处罚。诚然,囤房囤地囤粮食,是掠夺弱势者的恶性犯罪,也是政权动荡的厝火积薪。但当下政权,不但纵容个人富豪囤积数十户、上百户的房产,也带头囤积上百户公共住宅而不作为。显然,有名无实的刑法罪名,并不能劝阻囤房者的恶行。
一边是有房不给住,一边是无房烧炭亡。居住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如此扭曲,难怪今年5月台湾一对夫妇疑因欠钱、没工作,带着3名年仅2岁、6岁、7岁的幼子,在租屋处烧炭身亡。3个年轻生命未有机会挥洒青春、贡献社会,就因巨大的贫富差距,成为死神的祭品。
而这恐怕也只是众多结构问题下,冰山一角的个案。

▋高房价的香港,公屋租金还比台湾便宜?
在邻近台湾的香港,私宅的租金高昂程度,比台北更夸张。但是被香港人称公屋的社会住宅,租金却比捷运联开宅更低廉,最低仅约为市价的1至2成。
91%的公屋,每月租金甚至不超过10000台币(约合人民币2220元),其中部分房型,甚至可供多于4人居住,而新落成的公屋,1至2人居住的单位月租,不到4000台币(约人民币900元)。
60多年来,香港政府陆续放出的公屋总单位数,高达75万户,为超过200万人(约为香港3成人口)提供合适的住处。这些远低于市价的公屋,不仅保障了低收入的居住人权,更是推动社会阶级流动的重要助力。
香港择优式的大学教育所招收的优秀同学,以及香港各界的许多杰出人士,有不少人都曾是、或仍是公屋住户。

反观台湾,以区域市价8成计算的社宅租金,不仅短期无法帮助经济上有急迫需求的人,长期来看,也无法促进阶级向上流动。社会住宅的定价,已与其目的和期望成效脱钩。
空心菜政府选前承诺的20万户社会住宅的政见,政策重心一直在数量,而非价格。其实盖得多,不如善加利用现有空置、闲置的房产。以台北市联开宅的经验来看,昂贵如「肉糜」的社宅,其实无济于事,反而可能沦为尾大不掉的“豪华摆设房”。
空心菜就职演说中提出,要「解决问题」,其实对多数青年人而言,眼前生命里,大概没有比「居住正义」更重要的问题。
执政者不思索解决之道,任凭高房价、高租金掠夺多少青春生命的美好年华,任凭房地产行业透支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潜力,如果拿历史为镜,空心菜政府就该预料出,其下场通常十分难堪。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