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不开瓶盖可能是糖尿病前兆?简单自测,抓住“逆转黄金期”,远离并发保健康

糖尿病是如今高发的“富贵病”之一,根据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但高发背后,仍有超过6500万人尚未确诊,面临极大的健康风险。

糖尿病不单是高血糖,其可怕之处在于并发症之多,这些病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

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下,糖尿病不能完全治愈,但在正常血糖发展为糖尿病高血糖前,有一个过渡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这一时期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

那你知道应该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吗?

可怕的并发症

高血糖对血管的影响是最大的,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可看做是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包括两个部分:大血管与微血管。

大血管病变包括脑血管、心血管还有下肢血管等,脑血管出现问题会导致中风,心血管会出现心肌梗塞,下肢血管出现问题严重会导致截肢。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糖尿病人寿命的最主要原因。

微血管病变包括眼底病变、肾脏病变还有肾脏病变,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刺激以后,带来血管内壁的损伤,导致它的微循环出现障碍,在大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最后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供减少,出现其他并发症。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致死原因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肾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高血糖状态下会引起肾脏微血管发生变化,滤过屏障受损,导致蛋白尿产生。

2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末梢神经病变以及下肢供血不足,加上细菌感染,即便是轻微的皮肤破损、溃疡、脓肿,也可能发展为严重的感染、糜烂、组织坏死,甚至导致畸形或截肢。

3眼底病变

血糖增高,眼底的微血管渗透性增大,使血管更易变形和渗漏,并产生新生血管,会导致出血,最终造成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和黄斑水肿。

4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糖状态容易引起血管炎性反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

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什么范围

专家介绍道,原先是将血糖控制在6.5mmol/L,后来慢慢放宽到7.0 mmol/L,现在讲究个体化的降糖方案,每个病人要综合评估(糖尿病史、心脑血管情况、预期寿命等),给他制定不同的降糖目标。

血糖的控制越来越精细化和个体化,不仅控制血糖指数,还要监控TIR,即个体在其目标血糖范围内(通常为3.9-10.0 mmol/L)所持续的时间。通过动态血糖检测,更有利于降低血糖并发症的发生率。

被忽视的高血糖隐匿信号

要逆转糖尿病,关键在于要知道自己是否处在糖尿病前期或是属于轻症糖尿病范畴。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总觉得口渴(多饮)、总觉得饿(多食)、小便增多以及体重减少。

而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值发现。

空腹血糖≥6.1mmol/L并<7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并<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异常。而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小于7.8mmol/L。

所以当血糖检测出现异常时,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而且比起单纯空腹血糖高或单纯餐后血糖高,二者兼有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要更高。

糖尿病前期阶段人群的特点是血糖超出正常范围,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或是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后2小时的血糖超标。这一阶段是血糖升高后唯一可以“逆转”的时期,一旦发展成为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

除了抽血检查以外,这些信号也能帮助我们简单评估血糖,发现血糖异常。

1
饭后易困

每次进餐后的血糖波动都是一次代谢扰动,身体为了消化,大量血液分布到消化道,使得脑部暂时缺氧,人就容易犯困,长期如此,很可能预示糖尿病前期。

2
餐前低血糖

餐前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也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因为2型糖尿病在进食碳水化合物后,刺激胰岛素分泌,但是分泌模式缺陷,出现一相缺失和二相延迟,这样下一餐前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3
握力太小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提出可使用了测试握力的方法作为2型糖尿病高危风险的筛查工具。

握力小是身体肌肉力量衰减的表现,肌肉是体内葡萄糖代谢最主要的组织,肌肉量少,能被代谢掉的葡萄糖就会减少,同时往往表示身体脂肪增加,这就容易出现胰岛素作用不敏感以及血糖升高,进而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可用握力器进行握力测试,一般来说,健康男性的握力应大于43.5公斤,女性应该大于30公斤。

4
腰围大

肥胖是很多慢性病的基础源头,腹部脂肪增加,容易血压过高,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糖尿病风险较高。

糖尿病前期是发展为糖尿病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患者干预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大部分可以恢复到正常血糖。但放任不管,则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越拖到后期,恢复起来越困难。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

今日节目预告

《慢咳背后有危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