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的两首诗,时隔14年,道尽了人生的快意恩仇
相关推荐
-
中唐,又一个才子扎堆的年代,蹉跎一生的刘禹锡柳宗元
大家好,我们的阿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根据史书评价,刘柳二人是仅有的"以文学耸动搢绅之伍者",比韩愈.白居易等人在文学才能方 ...
-
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什么被合称为“刘柳”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元稹和白居易合称"元白",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文学史上把刘禹锡和柳宗元合称"刘柳".如果 ...
-
生死与共的友情
生死与共的友情
-
大唐18位顶尖诗人,写尽了世间所有离别
唐诗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一个"情"字. 无论写的是盛世景象,精忠报国之志:还是隐居山林,淡然处世之心:或是历经悲欢离合,心中万千感慨--总能入景动情,梦回大唐. 而这些,皆是因人而 ...
-
刘禹锡—流放中的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名篇<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 ...
-
刘禹锡: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生百态,有一种心态叫乐观. 历尽千帆,有一种魅力叫豁达. 与中国传统文人多愁善感的形象不同,中唐诗人刘禹锡的骨子里,流露出的是乐观豁达的气质.他以静观风 ...
-
刘禹锡很小众的一首诗,让懦弱的人勇敢!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温柔而可爱,惹得世人竞相歌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
柳宗元《溪居》:我心中常常很寂寞,说出口的却是词不达意的热闹
(欢迎关注"文化点心铺":这里没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识.学无止境,每天陪伴!) 当你读懂了一首诗,是否就意味着你读懂了这位诗人的内心? 当你读懂了一位诗人的内心, ...
-
大唐直男的一生。
壹 他少年成名,二十岁中进士,三十岁声震朝野. 可他的后半生却一贬再贬,更两度被赶出京城,一贬就是二十年. 他为人乐观,豪情万丈,世称"诗豪". 他是白居易的挚友,曾写下<酬 ...
-
诗豪的这首诗,后两句是千古名言,奠定了牡丹“花王”的地位
我国目前没有确定国花,但在多次网络投票中,牡丹的得票率总是居高不下,显示出中国人心目中的牡丹情结.牡丹花原产于长江与黄河流域各省山间或丘陵中,因为被发现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之后,被大面积地家养,并且产生 ...
-
诗豪刘禹锡十首诗,走近中唐大文豪的豪迈人生
诗豪刘禹锡十首诗,走近中唐大文豪的豪迈人生 大唐盛世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国力陡然下降,诗坛中的盛唐气象也渐渐走向颓势.到了中唐时期,诗人们写诗往往愿意寄情山水,描写生活细节,回避现实.中唐诗坛中, ...
-
【扪虱谈诗】2-8 两首诗, 支撑起一个人的一生
[扪虱谈诗] 阿夏老师是网络诗坛所谓'骨灰级'的人物,早年活跃在清韵等论坛.山菊有缘碰上他的文字时,阿夏老师已经进入隐居模式.这些年联系渐疏,最近惊闻阿夏老师已于2019年8月4日仙逝~~~经阿夏夫人 ...
-
诗豪所写的两首诗,相隔14年,要放在一起读才能体会快意恩仇
在唐朝中晚期的文人之中,韩愈.柳宗元因推行古文运动而特别出名.其实,与他们相交甚厚的刘禹锡也并非泛泛之辈,他甚至被同时代的白居易称为"诗豪".既然是"诗豪",就 ...
-
心灵相契的两首诗
心灵相契的两首诗 --白居易与元稹的梦中同游 中条山客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常说,若两个人心心相印,做梦都会在一起.中唐时期俩个著名文人白居易与元稹就印证了这句话.元稹任监察御史期间,于公元809 ...
-
张若虚:出生于唐朝的诗人,仅有两首诗存世,却盖过大唐众多诗人
2021-05-07 09:34 华人号:中国文化 对我国五千年文明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春秋战国以来,无数的瑰丽佳作便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涌现,宛如一颗又一颗珍珠:先秦有诗经.楚辞, ...
-
苏轼有两首诗, 一首很污被误解为很纯洁, 一首很纯洁被误解为很污
如果你喜欢诗词,就没办法不喜欢苏东坡,他就是那种千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随手一写,就是不朽名篇,随意一吟,就是千古绝唱. 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就忍不住思念:他说&q ...
-
蔡文姬《悲愤诗》赏析(三):一个题目两首诗,蔡文姬不负才女名
接上篇. 经历一场肝肠寸断的离别后,蔡文姬回到了家乡.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遄(chuán)征:疾行.遐迈:远.交会:相会 ...
-
唐朝一隐士,一生仅写4首诗,其中两首人人会背,后人对其评价高!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的出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因此被誉为"隐士诗人".但若论起诗人中真正的隐士,陶渊明只能屈居第二.因为陶渊明曾经在官场中浸淫多年,最后是因为不耐烦官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