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遗珍:海难、沉船、海捞瓷
自从人类有了航海记录,海难沉船就没有间断过,最有名的就是“铁坦尼克”邮轮的海难事件,至今仍被世人所怀念,影视、人物、传记、展览和拍卖不断。在中国当年郑和下西洋那么庞大的船队和历久的航行是否也有不为人知的事故?
除战争外,航海事故最为频发的是商船,尤其是十九世纪以前的海上贸易航线,受当时生产力所限,船体较小,装备落后,没有导航和通讯设备,使那庞大的海上运输经受了巨大的危险,至使无数的海难沉船,人员和货物损失,淹没于海洋之中没有任何的记录可循,令人伤感。
进入二十世纪后,商业的发展和人类探索发现技术的进步,对于海底宝藏的探索和打捞已成为一个专业学科,并且扩展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商业领域。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中国对于海洋探索一直重视不够或者是力不能及,但现今来有了实质性的起步,海底探宝打捞不断取得成果,经常见诸于新闻,这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厚国力的展示,是我们的骄傲。
国体积弱,国宝流失,这是历史的写照。读过吴树先生《谁在拍卖中国》一书的人都知道,美国人哈彻盗捞沉船,毁坏文物,靠拍卖中国珍贵文物大发横财的故事。其实这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一件而已。瓷器起源于中国,是历史上的生产大国,从唐宋就通过海路运往亚洲直至欧洲,那时反而是这些欧洲人更珍视这些来自古老神秘东方国度的货品,就如同今天我们对待羊脂玉一般。
“一船十墓”说的是沉船价值之大。像盗墓一样,海洋的盗捞大部分是由一部分渔民偶然所获,沽于集市变换金钱后被各国官府或打捞机构或冒险家个人跟进所为。
2004年3月澳大利亚克里斯蒂斯(Christie's)拍卖行,拍卖了一批价值两百多万美元几百件海捞瓷。其背景是:十七世纪是中国陶瓷出口的鼎盛时期,并在明晚期形成了高潮,这应是一个天文数字出口瓷器的时代,而这些货物的物流大部分是靠海运而完成的,陶瓷是海船最好的压舱物,这也是以往发现的中国沉船都会发现大量古瓷的原因。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艘由中国福建漳州出发满载货物并将两万多件青花民用瓷压舱的货船,据推测是駛往马来半岛(新加坡或Java)时,在距越南太平顺省海岸65公里处沉没于41米的海底。几个世纪后,渔民的渔网被拖挂,下水清理时偶然发现无数中国瓷器在海床上散落,于是就开始打捞,胡志明市和曼谷的古董商在海边等候购买,一段时间后被省府发现后介入,伙同国外的打捞公司打捞。2002年9月澳洲海洋考古学博士迈克尔.崔斑主持打捞,由越南政府先选取特殊或有价值器物交于研究机构或博物馆,然后商业获利部分用于博物馆的扩建。由于这艘货船无任何档案记载就定名为太平顺号(越南省名BinhThuan)。2004年澳洲墨尔本拍卖的正是这些瓷的一部分。几百年来沉睡在海底的瓷器被海水和暗流浸泡腐蚀冲刷,海洋生物附着使釉面大部损坏干涩,暗淡无光。但最可贵的是年代毋容置疑--大明王朝。
这船瓷器一经打捞上岸,命运就决定了它们要分散各地。据一个老外古董商说他参加了那次澳洲的拍卖会,品相完好不多,完好器型大的则更少,盘类多为10-20厘米,一场下来仅拍回了一个尺寸为37.5厘米的大盘,飞来飞往也真够破费的了。这个大盘是拍卖会序列号第一的领军人物,并刊印于拍卖图录的封面,实因品相好,尺寸大。现在这本图录,如是新品网上也要卖130多美元一本(不含邮费)。三年前我将此盘购入,很是珍惜,今日目睹此盘,选写此文,望以此来祭奠那艘沉船中的亡灵和赞美先民们为开创海上贸易之路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
图录封面即为此盘。
37.5 厘米。深折腰明代克拉克瓷大盘。
这是克拉克瓷的典型画法和传统图案,因为盘较大,集合了较多的图案,这是小盘做不到的。
明代后期的青花发色。因受海水侵蚀较为暗淡。
满工的画法,因生产量那时很大,也是信手掂来,但还是有章有法可循。
太阳的炎热光环、万物竞先生长、凤鹤立于湖、池、塘边石上,拥于竹柳荷塘之中,把生机勃勃大自然景色凝聚于一盘之中。
大量生产引起的暴釉现象。
折腰撇口,层层加大,是制作条件所限,以防塌陷,成型入窑烧造都有难度。
这就是海捞瓷的本色。海砂等物质与同釉面牢不可破地粘接和融合为一体。
举足轻重,形容事关大局要事的重要性。瓷器的底、足,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看清楚底足的螺旋线,还有缺陷是不好模仿的。
手触盘底是略有凹凸起伏不平的感觉,那时因工艺所限,大盘的底部都会有这种现象。
拍卖行和沉船的编码、名称。这就是信誉和价值的保证。
请记住,这世界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净品,更何况是几百年前的手制品,无暇可击的反而应是赝品。
这就是无可非议,确凿无疑,真实的明朝出口瓷标型物。
保利拍卖曾问,他们想要更大的,我无语。明代瓷你也可能遇到更大的,那是除非伊朗博物馆拍卖或樊家井打造,一个是百年不遇;一个是随有可遇。两个你选哪个?一个是这辈子没机会,另一个是这辈子机会太多,但你不会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