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汪曾祺, 被文学史遮蔽的大师

品读名家经典,领略文学魅力!

微信ID:xiandangdaiwenxue

『新时代,新媒体,新文学。』

他擅长写小人物,通过生活气息传达社会生活的面貌,秉承了沈从文对底层人物的不可言说的温爱,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直到晚年,汪曾祺还带着孩子气地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

“你们对我客气点,我将来是要进文学史的!”上世纪80年代,以小说《受戒》《异秉》《大淖记事》重返文坛的汪曾祺进入创作巅峰期。佳作连连,但他始终游离于主流文学思潮之外,在家中和孩子们聊天时也老被“挤兑”,有时不服,他就这样嚷嚷。可是孩子们笑得更厉害了,“老头儿,你别臭美了!”汪曾祺也不生气,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中满是笑意。见大家没拿他当回事,就跑进那间只有几平方米的书房兼卧室去了,一会儿自己又出来。

1997年5月,77岁的汪曾祺去世。此后,他算得上是作品再版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著作出版与生前相比多得多。

汪曾祺曾说,自己的作品一点都不主流,就是找野花,悄悄写,“你们悄悄看就行了”。时至今日,他的书反响依然很好,豆瓣网上大部分网友评分都高达9分以上。“如果按照当代文学史的评价,汪曾祺是前十位之后。”文学评价家王干坚持认为,汪曾祺是一位被遮蔽了的大师,一个伟大作家生前的评价,甚至去世以后的那种巍峨,并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作品价值和文学思想。

小人物,生活气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中说,放学回家时总要经过一条大街和一条弯曲的巷子。年幼的他最喜欢在这条路上看沿街的店铺和过往的路人,总是闻到一股充满辛苦、笃实、轻甜、微苦的气息,这令他非常感动。这种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小说中有生活气息并不是很高的标准,但汪曾祺的出色之处在于,他擅长写小人物,通过生活气息传达社会生活的面貌,笔下的民间也始终散发着底层的人性温暖和光辉。

“他秉承了沈从文先生对底层人物怀有的不可言说的温爱,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但同时也没有忘记沈从文所说的‘要贴到人物来写’,这就把人物的精髓写出来了。”沈从文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也是他一生最尊敬的人。直到晚年,汪曾祺还带着孩子气地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

从1940年创作第一篇小说《钓》开始,汪曾祺一生创作小说180余篇。

“他的小说耐看,像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味道。”文学评论家兴安说,“有时候初看没什么,不就是几个人说点话,吃点豆腐干或者美食,但是你仔细再看两三遍,那种味道是越来越浓。”在小说《黄油烙饼》里,汪曾祺写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挤压,看似叙述平静克制,却深藏巨大的悲悯,读来令人动容。

不过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的文学史书写中,汪曾祺却是屡屡被边缘化。汪曾祺一生写作横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管是在革命文学语境的文学史评判时代,还是1978年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时代,他的作品一直都游离在这些文学价值体系之外,每次都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屡屡被屏蔽也是自然的事情。

填平鸿沟的“守定”

从汪曾祺1997年去世到现在,读者开始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稀缺的东西,那就是保持了现代汉语的纯净,就像是清纯的一潭水。

汪曾祺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市场经济无动于衷。”当时还有人觉得这句话不对,觉得身为一个作家,在整个社会都被市场经济卷入的时候,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他就是这样地守定”,就是一个人在获得自己的定性以后,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价值观,能够坚持不被风潮所动摇,并就此做到极致。

这样的守定,可能令汪曾祺最终成为王干所比喻的,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鸿沟填平的人。他不仅是跨越了两个时代的写作,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将两个时代天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而不像其他作家在两个时代写出不同的文章来。

早年的《鸡鸭名家》和晚年的《岁寒三友》放在一起,是同一个汪曾祺,而不像《女神》和《放歌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

平凡食物的风情万种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火起来后,出了名的“吃货老头儿”汪曾祺自然又跟着热了一回。专收集汪曾祺谈吃文章的书也越来越多,如《五味》《寻味》《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谈吃》等。汪曾祺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是几乎没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吃的。高邮咸蛋、咸菜慈姑汤、拌萝卜丝等家常菜肴被他写得活色生香、意兴盎然。

“汪曾祺好美食,他从不讳言自己这点小小的人生享受。”杨早也说,即便是平凡低廉如家常咸菜或街头小吃,他都能写出万种风情,“就是把写吃文人化了,有生活趣味在里面。像《金冬心》里面讲到吃写得非常动人。中国传统中做法和食材固然重要,但吃还要讲场合,和谁吃,就像《红楼梦》中对宴席的描写。”

汪曾祺把买菜看成生活乐趣之一。他不爱逛商店,就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也很享受做菜的乐趣,并喜欢自我构思发挥。有人曾回忆,菜做好送到客人面前后,汪曾祺每样只吃几小筷,然后就坐在一旁抽烟、喝茶、品酒,高兴地看客人们吃完。

“大菜,我做不了。”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一年去海南岛,有人送了好些鱼翅、燕窝,结果拿回家后一直没有动,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与当下那些尝遍米其林餐厅的现代美食家相比,“美食家”的名头好像并不适合汪曾祺。不过他对美食的热爱是对生活的热爱,是想传递生活的美。所以厨艺也像他的画是文人画一样,是很写意的。

从这一点来说,汪曾祺当之无愧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把爱好加以文人化趣味的包装,从中获得一种类似‘道’的无可言说的意味。所以他描写的美食很感人,美食文字也影响了很多人。”

选自丨第一财经日报

(0)

相关推荐

  • 《大师们的写作课》领读 | 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我推荐这本书

    一直很羡慕有好文笔的作家,也买过很多如何写作的书,往往厚厚的一本书看下来,非但没学会怎么写,倒是徒增几分茫然. 有一天去书店闲逛,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精巧清新的封面在呆板的大块头书 ...

  • 焦虑到极点?赶紧去看这套文坛最治愈的大师文集!

    今天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忌日. 书单狗也没有想到,他去世的这些年,作品越来越受欢迎,豆瓣评分本本9.0+! 他的语录在网上也是广为流传! 我想也许是这个时代太焦虑了. 大家每天在自己的生活中焦头烂额,时间 ...

  • 【随笔】《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 乾州碎娃 手头所拿的这本是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是文化部.财政部2005年度送书下乡工程书目之一.这是近日从乾县图书馆借的. 以前自己读书一般都是直接用电 ...

  • 向阳而美: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风物美

    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七载云烟

    相关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 ...

  •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 ...

  • 汪曾祺:口味

    口 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 ...

  • 朴实如汪曾祺,有趣如丰子恺,半个世纪再版160次林良《小太阳》

    有时看到读书人之间询问:你最近在重读什么书? 当我们拥有藏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时,重读一本经典书籍已变成了一件非常稀有难得的事情.可是我想向你推荐的这本书<小太阳>,实在是值得年年岁岁拿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