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76):长乐未央——释“央”(上)

本文约3650字,阅读约需要7分钟


汉字探微

(176)

长乐未央——释“央”(上)

朱英贵

“央”字现在的意思相当于“中”,它的意思就是中心,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央”或者“央行”,就都是中心的意思。然而成语“长乐未央”的央却不等同于中央的“央”,“长乐未央”原本是汉朝长乐宫与未央宫瓦文上的款识,据《金石索·汉长乐宫瓦》:“‘长乐未央’,此长乐宫瓦。”后遂以喻欢乐无尽期,可见“未央”就是“未尽”的意思。那么,“央”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真的就是中心、正当中或者尽头、完结的意思吗?本篇就来探讨这个“央”字。

一、“央”字的构字理据及造字本义究竟是什么

“央”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究竟是什么?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通行的解释主要有“挑担说”与“戴枷说”两种不同的认识。

“挑担说”(如上图所示)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的解释:

《説文解字》卷五冂部:“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

许慎的解释认为:“央”字是由“大”与“冂”两个构件组成的会意字,“大”就是人(正面人形),“冂”是什么?许慎没说。但是《说文》将“央”归入“冂部”,“冂部”的第一个字就是“冂”,《说文》是这样解释的:

“冂,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象遠界也。凡冂之屬皆从冂。冋,古文冂从囗,象國邑。”

那么,根据许慎的解释,“冂”就是野外遥远的边界,显然“央”字中的“冂”不会是这个意思。

于是持“挑担说”便根据“央”字的古文字字形,将其想象为人挑担子的形象,认为“央”字“倚大(人)画其肩担物之形。……担物必在扁担之中央,故詑以寄中央之意。”(见《说文解字诂林》第3493页)那意思是说,人在担东西的时候就位于东西的中间了,那么“央”也就是中间的意思。

挑担子的行为在古时候应该说是有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还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说法呢,那么“央”字真的就仅仅是中间的意思吗?它跟“中”字就没有什么区别吗?令人怀疑。

“戴枷说”(如上图所示)是想证明“央”字为什么会有央求的意思,显然这不是“挑担说”所能够解释的。何金松著《汉字文化解读》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对此种说法有如下一些解释:

“……从天,表示人头,位于颈部的符号表示枷,加符象事,义为祸殃、遭殃,是殃的初文。”

“枷由两块木板做成,每块的中间一边挖出半圆,合起来正中成为一个圆形,刚好套在犯人的颈子上,故引申为中心、中央。”

“犯人戴枷,一般是重罪甚至死罪,前程或性命快要完结,故引申出尽意。”

“犯人戴枷服刑期间,为了减轻不应有的痛苦,往往请求公人行行方便,又引申出央求义。”(以上几段文字见该书第395-396页)

像何金松先生这样理解真的是很周全的,他不仅讲清楚了“央”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是祸殃、遭殃,而且将“央”字的中心、尽、央求等主要引申义都找到了引申的依据。

然而,持这种说法的最大漏洞在于造字时代是否有“枷”。枷锁是中国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刑罚工具,我们可以在许多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看到,象《水浒传》中林冲被高俅陷害戴枷发配沧州,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戴枷发配孟州等等。然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刑枷的。当时部落的战争不断,抓到的俘虏都是用绳索来限制他们的身体和自由的。在我们能看到的出土的一些文物和残存的崖画中,男俘虏的双手都是绑在后边的,而女俘虏的双手则是绑在前边的。也就是说,枷作为法定的刑具,大约是在南北朝时代才正式出现。晋以前,常用的戒具有桎梏,梏是手械,桎是足械。

这样看来,所谓“戴枷说”也还是令人怀疑。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央”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央”字更多的甲骨文字形,并且对比一下“央”字的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小篆字形的异同(参见下图):

图1:“央”字的甲骨文字形

图2:“央”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经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图1中“央”字的甲骨文字形基本上从“天”(只有第1行第3个字形是从“大”),图2中“央”字的金文和小篆形体则都是从“大”。这还不是最本质的区别,因为甲骨文的“天”与“大”在构字理据和字义上还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大”是指正面人形,“天”是指正面人形的头顶乃至于头顶以上的空间。

经过对比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央”字的甲骨文字形位于人体颈部或者肩部的符号跟金文、小篆有明显的不同:甲骨文的符号类似于“凵”形,横线两端的竖线是朝上的;而金文与小篆的符号类似于“H”形,横线两端的竖线仅仅是对横线的封闭,没有指向意义。试想,甲骨文类似于“凵”形的符号,如何能表示挑担或者戴枷的含义,只有像金文与小篆类似于“H”形的符号,才会引起人们挑担或者戴枷的联想。

由于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依据小篆形体来解析构字理据,而小篆形体又是金文字形演变而来的,金文形体又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生了讹变,因此我们要探讨“央”字的最初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不应该受金文与小篆字形的误导,而应该以甲骨文字形为准。

愚以为,“央”字从“天”也好,从“大”也罢,位于正面人形颈部或肩部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它最初的构字理据是什么,这才是解读“央”字造字本义的关键所在。

那么,“央”字位于正面人形颈部或肩部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呢?拙论认为,它并不是什么挑担或戴枷一类的实体事物,只是一个示意性的符号,它示意:位于头顶上方最高处即为“央”。我们常说的“中”是指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或者是指不前不后不左不右,这都是限于二维平面的视点;而“央”字的构字理据则是三维的立体视点,“央”在“中”的高处,也就是说,“央”既是正中又是最高,或者说,“中”的最高处即为“央”。

二、试以《诗经》中的诗句含义来理解“央”字的造字本义

《诗经·小雅》中有《庭燎》一篇,其中“夜未央”的表述应该是最接近“央”字构字理据与造字本意的,全诗三章如下: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如果将其译成现代汉语,传统的译释大致是如下意思:

已是夜里什么时光?还是半夜不到天亮。庭中火炬熊熊闪光。早朝诸侯开始来到,旗上銮铃叮当作响。

已是夜里什么时分?黎明之前夜色未尽。庭中火炬一片通明。早朝诸侯陆续来到,旗上銮铃叮咚齐鸣。

已是夜里什么时辰?夜色消退将近清晨。庭中火炬光芒渐昏。早朝诸侯已经来到,抬头同看旗上龙纹。

仅就其中的“央”字而论,通常的解释都是“尽”的意思,其实那只是它的引申义而并非造字本义。愚以为,应该这样来理解古人的思维:古人认为日夜的运行有其共同的规律,白日的极盛在于中午,中午即“正阳”,亦即“正央”;黑夜的运行虽然不能够以月亮为依据,但是黑夜也必有极盛之时,即“午夜”,即“正阴”,也等同于“正央”。因此,“夜未央”也就是黑夜还没有运行到正中最高处的的意思。第一章的“夜未央”是说夜还未到最深(最高)处,也就是还没到午夜时分;第二章的“夜未艾”是说夜虽然过半(午夜已过),但还没有结束;第三章的“夜乡晨”是说夜色逐渐消退正向清晨靠拢(“乡”是“向”的意思)。

这样一对比,就可以明确“央”字的准确含义了。我们不妨认为,“央”字的读音就是“阴”与“阳”二字的合音,阴阳交汇之处即为“央”:阴盛阳衰,阳盛阴减,无论阴阳,运行到极点即为“央”。

《诗经·秦风》中有《蒹葭》一篇,其中“宛在水中央”的表述也应该是接近“央”字构字理据与造字本意的,全诗共三章,其第一章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将其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如下意思: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仅就其中的“央”字而论,通常的解释并未单独解义,而是笼而统之以现代的“中央”即中心的含义,来理解诗句中的“中央”一词的含义。愚以为,恰恰相反,古诗文中的“中央”不应该是一个词,而应该“中”是一个词,“央”是另一个词。那么具体在这句诗中,“中”就是指河水的中流,而“央”则应为其中的高地,因为“中”的最高处即为“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并非是那位“伊人”泡在水里或者在水中游动就差喊“救命”了,而是风度翩翩地立于河心之洲的高地上,这样来解释“宛在水中央”方能够领略诗句的美感与魅力。

既然“中”的最高处即为“央”,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字的含义了,“英”的本意为花的花蕾,“英”字从“艸”表意(植物类),其中的“央”表音也兼表意,它体现出花蕾位于花枝的中间至高点的含义。至于祸殃的“殃”字嘛,“殃”字从“歹”表意,其中的“央”表音也兼表意,它也体现出中间至高点的含义,因为坏事与恶行极盛则必遭祸殃。

《诗经·小雅》中还有一篇《六月》,其中有一句诗是“织文鸟章,白旆央央。”那意思就是织有凤鸟纹样的白色大旗赫然飘扬,其中的“央央”就是极盛貌赫然的样子。由此可见“央”字既有正中极高之意又有事物极盛之意,当然极盛到了极点那也就是尽头了,于是“央”字也便有了“尽”的引申义。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174):春风夏雨——释“夏”

汉字探微(175):成人之美——释“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