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工程“拉索”首个探测器阵列建成,具5-10年国际优势
相关推荐
-
中国探月工程回应“天问一号失联”:失联不是失踪
9月下旬开始,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太阳电磁辐射干扰逐渐增强,器地通信受到干扰,出现不稳定甚至中断,这种现象称作"日凌". 日凌期间探测器与地面& ...
-
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飞行里程破4亿公里,将在春节前抵达火星
根据中国航天局官方的消息,截至2021年1月3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了163天,其距离地球大约为4亿公里,距离火星大约为830万公里. 该探测器姿态稳定,将在一个多月后实施近火制 ...
-
[首藏作品](7028)历时4年 大科学工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建成
历时4年 大科学工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建成本报记者 陆成宽10月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 ...
-
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日凌阶段
据"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众号,9月下旬开始,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太阳电磁辐射干扰逐渐增强,器地通信受到干扰,出现不稳定甚至中断,这种现象称作&q ...
-
公考知识积累站(156)
实战 · 演练 01 图中所示的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湖在成因上属于构造湖 B.乙湖是世界陆地的最低处 C.丙河处于亚欧两洲分界线上 D. ...
-
中国探月工程回应“天问一号失联”
9月下旬开始,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太阳电磁辐射干扰逐渐增强,器地通信受到干扰,出现不稳定甚至中断,这种现象称作"日凌". 日凌期间探测器与地面& ...
-
测量宋朝记录的一颗“星”,“拉索”新发现挑战理论极限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1054年,宋朝的天空上出现了一颗不一样的星.这颗星在夜空闪耀23天,被当时的司天监以"天关客星"的名字记录在案. 967年后,位于四川稻城的大科学工程高 ...
-
喜讯!大科学工程“拉索”首个探测器阵列建成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新年伊始,大科学工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传来喜讯.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拉索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三号 ...
-
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建设启动
中新社北京2021.7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最新消息: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理事会近日召开第三次会议,批准于7月1日启动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建设工作,S ...
-
7月1日启动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建设工作
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建设启动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7-02 09:28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最新消息: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理事 ...
-
登上《科学》 拉索精确测量高能“标准烛光”亮度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近期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亮度,为超高能伽马光 ...
-
两江观察:硬核支撑!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为啥这么厉害?
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了"硬核支撑"! 近日,一项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工建设.这是首个布局重庆的大科学装 ...
-
把地球搬进实验室?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虽然给整个地球做实验不现实,但科学家仍有办法为地球把脉.地球上的空气.江河湖海.山石冰雪.生命体--这些纷繁万物都可以被科学家装进"数值实验室",用来模拟 ...
-
[首藏作品](6547)给地球把脉!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
给地球把脉!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 图为地球模拟实验室科普展厅中悬挂的LED球形屏,模拟实验的部分结果会通过球体进行可视化直观展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本报记者 陆成宽虽然给整个地球 ...
-
[首藏作品](5348)《物理世界》评出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
首获室温超导体.首探新型太阳中微子--<物理世界>评出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本报记者 刘 霞 被电场捕获的锶离子.图片来源:<物理世界>杂志网站 新型薄膜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的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