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水肿】

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壅滞,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内分泌性水肿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症状轻者眼睑或足胫水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齿衄鼻衄,甚则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史。

3、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B超等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鉴别要点

1、鼓胀鼓胀为单纯的腹胀大,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或兼下肢肿胀,上肢及头面一般不肿;水肿则头面四肢皆肿,可有腹部胀大,但无青筋暴露等体征。

2、痰饮痰饮和水肿同属津液病变,但痰饮之邪停积于局部,而水肿为水液泛滥于全身,不难鉴别。

3、气肿水肿皮肤肿胀而有水色,按之陷下不起;气肿皮色不变,按之即起。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阳水阴水: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发病较急,证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或久病损伤正气,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证见里、虚、寒证者,多从阴水论治;阳水日久损伤正气,或阴水复感外邪,因虚致实等均可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又宜详辨标本虚实,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急孰缓。

(2)辨病位:眼睑水肿,四肢皆肿,恶寒发热,咳嗽气逆,肢节酸楚,病位在肺;周身水肿,肢体困重,脘闷食少,病位在脾;面浮肢肿,腰以下为甚,伴腰膝酸软,怯寒肢冷,病位在肾;面浮肢肿,心悸怔忡,病位在心;周身水肿,胁肋胀满,嗳气不舒,病位在肝。

2、治疗原则发汗、利水、泻下、逐水为基本原则。以阴阳虚实而言,阳水以驱邪为主,可用发汗、利尿、攻逐、解毒、活血、行气、疏表等法。阴水则以扶正为主,可采用健脾温肾利水、通阳利水、补气养阴利水等法。

3、应急措施

(1)面浮身肿,尿少,心悸,气促,不能平卧,汗出,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为水邪上逆心肺之变。可选用:a.附子15到30g,桂枝9g,丹参15到30g,益母草30到60g,炙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b.万年青根15到45g,浓煎成30到40ml,1日内分3次服用。

(2)全身水肿,尿闭,神倦欲睡,恶心呕吐,口有尿味者,属水湿蕴久成浊,浊邪阻闭三焦。可予:a.附子9g,生大黄9g,黄连6g,吴茱萸3g,生姜2片,1日1剂,水煎服。b.附子9g,大黄9g,牡蛎60g,一见喜15g,水煎成150到200ml保留灌肠,1日1次。

4、分证论治

(1)风水泛滥

【证候】眼睑水肿,继之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药用麻黄10g,生石膏30g,白术12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各10g。

(2)湿毒浸淫

【证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麻黄6g,连翘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2g,杏仁10g,金银花20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

(3)湿毒浸渍

【证候】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药用桑白皮12g,茯苓皮20g,陈皮、大腹皮、生姜皮、白术、茯苓各10g,苍术6g,厚朴6g,猪苓10g,泽泻12g,肉桂6g。

(4)湿热壅盛

【证候】遍体水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药用羌活、秦艽各6g,大腹皮12g,茯苓皮30g,生姜皮6g,泽泻15g,木通6g,椒目6g,赤小豆30g,槟榔、商陆各10g。

(5)脾阳虚衰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药用茯苓20g,白术10g,木瓜10g,甘草3g,木香6g,大腹皮12g,草果、附子、槟榔各10g,干姜6g,厚朴5g,大枣6g。

(6)肾气衰微

【证候】面浮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药用熟地黄12g,山药15g,山萸肉12g,丹皮5g,茯苓15g,泽泻15g,附子15g,肉桂5g,川牛膝10g,车前子20g,白术12g,白芍12g,生姜6g。

5、针灸疗法

针刺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命门、丰隆、水分,采用弱刺激手法,可酌情加灸。

(0)

相关推荐

  • 早晨眼睛肿,重在调理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主任赵文景 眼睑是全身皮肤中最薄的部位之一,皮下组织疏松,容易发生液体积聚而导致水肿.人在熬夜过度的情况下,晨起会引起眼睑水肿,充分休息后可缓解,这种情况多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 概述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 ...

  • 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 本病当属中医"水肿"范畴,为多种病因损及肾脏所致.由于风寒热毒等病邪侵袭以及劳伤内伤等,损伤脾肾.湿热下注或脾肾亏虚,统摄固摄失职,精微下泄,故出现大量蛋白尿;由于外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水肿(儿科)】

    水肿 小儿水肿是以症状命名的常见中医儿科疾病.本病与西医所论急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等相似.临床上凡有体内水液停留,泛滥于肌表出现肌肤浮肿,尿量减少或尿如茶红色者称为水肿.本病乃内外二因相互作用所致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颈椎病】

    颈椎病 一.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急.慢性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临床上分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崩漏】

    崩漏 一.概念 崩漏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多发生于青春期.更年期.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其要咨询以往的月经周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绝经综合征】

    绝经综合征 一.概念 绝经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殖年龄过渡到无生殖能力年龄的阶段,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暴盲】

    暴盲 暴盲是由视衣目系脉络阻滞,气机郁闭,导致神光离散,而出现视力急骤下降或失明的内障眼病.多见于西医的许多急性视力障碍性眼底病,主要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内出血和急性视神经炎等.属眼科急症之一,对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视直如曲】

    视直如曲 视直如曲是因津液输布失调或血溢络外,导致患眼视正直之物如弯曲之状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黄斑部疾病.系临床上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多见于20到45岁的青壮年健康男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云雾移睛(眼科)】

    云雾移睛 云雾移睛是因神膏为邪所乘,浑浊不清所致,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者视物昏蒙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玻璃体浑浊.本证可由多种内障眼疾引起,病因复杂,涉及面广,预后随内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圆翳内障(眼科)】

    圆翳内障 圆翳内障是因高年体弱,精气日衰,目失涵养所致晶珠浑浊,视力渐降,最终瞳神内呈圆形银白色翳障,视力障碍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老年性白内障.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呈双侧性,但两眼的发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喘证】

    喘证 一.概念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