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后裔,何以被疑为民族败类
精英堕落往往有他们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何以被质疑为民族败类?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但不为一般人所知的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个范家后代也成了名人。

范文程,少好读书,他自幼勤奋好学,在清朝,凡是制定国家制度,讨论攻伐明朝策略,策反官员等他都有参与决策。《清史稿》评:“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自太宗时办事衙门二十余年,忠诚练达,不避艰辛,朕所倚赖。乃近以积劳成病,虽暂假调理,仍夙夜在公,未得专事药饵,旦夕奏效,深系朕怀,暂令解任谢事,安心调摄,特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昭朕眷礼大臣至意,康熙也言明:“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

顺治五年正月,命文程及刚林、祁充格用珠顶、玉带。范文程群而不党,绝不攀附这位权势炙手可热的摄政王。多尔衮让他负责撰修《太祖实录》,他以病为由逃避。皇太极对范文程,信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范文程往往对朝廷要员的任免,从中起着重要作用,商议政事的时间都特别长,而且经常是刚被召见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即马上被再次召入宫中。凡遇军国大事,有时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跟范文程商议。

他也起草各种外交文书,起初皇太极还要亲自过目审查,每一次都感到非常妥帖,后来通常的文书便不再看了。有一次,范文程因病告假,好多事情因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无法决断。范文程的举动,很多后人说他是卖主求荣,是大清朝廷的走狗。包括之后,面对多尔衮的弟弟多铎霸妻只恨,他都审时度势,之后轻描淡写,行为实在令人不耻。

不过也有人以为,虽说他降清是事实,可是他有才能也是不争的事实,他武能单骑赴敌,不战而屈人之兵;文能挥毫文章,从政治国,担任内秘书院大学士。但乾隆的观点却不同,评价范文程:“范文程致身通显,虽非如洪承畴身事二朝可比,然与纯儒品节不无遗议。”弘历认为,范文程不值得学习提倡。

有人以为他作为一位汉族人,却在国家还没有灭亡的时候,牺牲国家利益,成全自己,是一个背叛国家之人。范文程的一生,无论清朝哪一代帝王当政,它都是朝之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