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内心波涛汹涌,却激不起别人一丝涟漪

前段时间,去参加了一个高大上的面试,据说是行业内最高逼格的研修班了,参加者需要是年营业额1亿以上的公司老总,基金会秘书长,行业枢纽组织负责人等等条件。有幸入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看看。面试下午四点开始,由于过去路途遥远,差不多从深圳的最东边跑到最西边,几乎东西横跨整个深圳,所以还没顾上吃午饭,中午十二点就出发了。
去到面试现场,刚进门口,就看到在签到处,候选人的资料整齐摆满一桌。工作人员说参与面试的有几百号人,按照往年入选人数,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机会最后被录取。我心想“这么激烈!看来要全力以赴了”,于是开始准备自己面试的内容,大体分三部分:第一,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行业已多年,经(yi)验(lao)丰(mai)富(lao)。第二,提一提过往的一些牛(xia)逼(zhe)业(teng)绩。第三,发表一下对行业当下状况的一些看法。由于排号比较偏后,我有足够的时间在那笔试的答卷上,用自己优美的行书写满了一页……
好不容易,工作人员叫到我的号,终于轮到我了。虽然经历过无数次面试,此刻还是有些紧张与兴奋,仿佛接下来的十分钟可能会改变一切。当我推门进面试室时,几位考官还在讨论着上一位面试者的情况。我安静地走到面试桌前,主考官才意识到,并示意我坐下……其他考官,没有什么表情,就像路人。我觉得需要马上让大家熟悉自己,于是,热情地向各位考官递上简历。有些考官,感兴趣翻两番,有些出于礼仪看了两眼,有些连看都没看,就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就这样大概过了十秒钟,我以为他们会问我些什么?结果毫无反应。这样不行,我要自己开口了:“我是XXX ,在这个行业做了8年,取得过一些成绩……现在正在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在自我介绍过程中,我尝试把自己眼光投向每一位考官,证明自己有尊重各位,并希望能从他们的眼神中得到一些回应,然而除了主考官礼貌性的点头回应一下。其他人除了眼光放空呆呆地坐着,就是低头装着看文件。气氛略显尴尬,主考官见状就问了一个问题“你对本次研修班的主题有什么看法?还有你为什么来参加这个研修班?”我坦白自己的想法“本次主题主要是公益金融,公益金融是促进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坦白来说之前自己对公益金融这个领域接触不多,不过我目前机构与团队的发展,需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所以我就来了”。我以为他们会对我们的故事感兴趣,可以继续聊下去,我还打算拿出去年底研发的“红包”产品准备好好展示一下,结果他们好像没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最后主考官说“大概我们了解了,谢谢你的参与”。当时,自己一脸懵逼,也太快了,还没到三分钟,自己还没反应过来……

从离开考场到坐上回家的地铁,自己一直在反思,这一切是不是太快了,超乎意料,为了这三分钟,来回用了6个小时的车程,太傻逼了。为什么自己内心波涛汹涌,却激不起别人一丝涟漪?原本设定的场景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我礼貌地走进考场,考官在那带着微笑安详地等着我,然后他们很尊重地倾听,也很感兴趣我表达的东西……这一些其实都是美好的假象,也许在我们这一行待久了,往往会以为每一个人都是微笑的,或者有义务地对你友好,或者有义务地倾听你的心声……其实不是的,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如果没有利益关系(这里指合作互惠的利益关系),其实就像搭乘同一班车的乘客,可以没有任何的交集,就谈不上所谓的尊重与倾听了。这个无关道德。
让别人理解的前提是共鸣,也就是我们是否在同一频道上,大家不在同一频道,你所做的一些努力很多时候其实是无用功,除非你有乔布斯般的现实扭曲场,把大家扭到同一频道。通俗地讲,就是你还没强大到让别人为你改变。
其实去面试之前,就有朋友跟我说“这一期研修班的主题跟你不太符合,去试试可以,但不要抱太高期望”。最后我还是选择去了,因为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哪怕只有很小的几率。然而,有时你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机会并不是成正比的,然而你也没什么错,也许是时机没到,也许是位置不对,也许是方向反了。
还有一个触动很深的点,在整个事情的过程,我一直在强调,自己和团队希望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支持,却很少说我方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也没有很坚定地说自己正在一件多么牛逼的事,那时的姿态就像一个弱者。就像现在很多的公益组织等着别人的救助,然而,以求助姿态生存的机构是长不大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我们实力相当,才有平等对话的机会。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要先做好自己,继续打磨我们的产品与服务,等待适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