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楹联创作的一点认识

杨开茂:

我对楹联创作的一点认识

学习《楹联通则》这是对联人的基础,也是一个规矩,一个法则。也如一道枷锁,套在头上,让你不得肆意妄为。又如一只蚕茧,让自己不断提升转化,然后破茧成蝶,飞舞天下。带着枷锁跳舞,既要不违规,还要跳的好,这和知识积累,阅历长短分不开地。

说实话,我胸无点墨,在联界泡了这些年,在楹联创作的实践,有一些认识,让大家分享,让大家指导,以抛砖引玉,层楼更上。

因为生活环境需要,我干了婚丧文字应酬的工作,在十多年的经历中,在对联创作上,收获了这些肤浅的认识。

一,对联在工稳中求空灵。

对联的工稳,一般容易,《通则》中已经提供了要求,各位高手也传授了不少技巧。但在怎么让対联有空灵感呢?

首先,记住上实,下虚的方法。杜绝“脱土坯”,上边实下也实,实打实的现象。那么,我们从这副春联中认识一下:

天增岁月人增寿,

上联中用了:天,岁月,人,寿;这四个名词,都是看得见,感得到的,属于实词。

春满乾坤福满门。

下联中用了;春,乾坤,福,门;这么四个名词,其中一个“福”字,由形容词转化的名词,是个虚词。是它撬动了整副楹联,让这副春联达到了既工稳,又空灵。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呢?好象把式蒸的馒头,既拍着虚,又吃着香呢。

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上联怎么写实,都无所谓了。下联必须要虚。也就是说上联写实亊,下联写意境。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我的想法是,下联恰用,德,福,喜,乐,愁,恨,哀等这一类的词。

比如:

乐在今宵,爱情收硕果;

喜圆绮梦,幸福启新程。

下联中的“梦”,“福”就是想象中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词。这种词,往往能起到“发酵粉”的作用。让整副联,没有压抑的感觉。

二,掌握一些事物的基本规律。以形成心中有谱,笔下有词。

例如:

春联一一迎新,祈福。

婚联一一迎新人,吃喜酒。

寿联一一祝寿,颂福。

挽联一一歌功德,寄哀思。

按这样做联,泾渭分明,绝不会合掌。也在创作对联时,能迅速进入状态,迅速成联。

三,善于捕捉信息,突出亮点。

有时在事上搞应酬,一是问,二是听。问个人信息,听群众评论。这样在创作上就有了广泛的题材,信手捡上一两个入联,就有点味道了。

比如,有两人恋情八年,终成婚礼联:

好事多磨,八载情河终得月;

良辰最美,千声爆竹尽开花。

这八载恋情,是在事中用耳朵收到的信息,此联一出,主人很高兴,连声叫好。

四,展开联想,做到心入其境。

比如为某人写婚联,首先在自己头脑中生成一个喜庆的画面,把自已身入其中,去感想,去品味,把画面在心头摊开。然后,根据捕捉到的信息结合联想的境界,用笔去刻画去叙述。

这里,我想起扆军宣先生,对楹联的一种特别的定义:什么叫对联?一一对句加联象。我认为这定论十分准确!

比如写挽联,亡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在创作中,在用词上,程度就要有轻重之分。三四十岁年轻人亡故,上有老,下有小,大事未酬身先死,这时就侧重于这个人在家庭的重要性,联想到亲人的悲恸场面,联中用词就很伤感了。

比如:

壮志未酬谁抱恨?

悲风骤起泪滔天。

年纪己高,瓜熟蒂落的人,是一种喜丧,就不用那么悲伤了,就用另一个角度去刻画它。

比如,九十多岁的人殁了,我是这样写地;

年近期颐,无疾而终归九宇;

德传后辈,有缘再续到千秋。

再比如,五六十岁的男性不在了,这么写地。

家山忽倾,惊一天血泪;

德范常存,照万里河山。

这是,拿捏一个度的技巧。说白了,就是用笔刻画出不同程度,不同人物,不同事情的画面,运用不同的字句,达到不同的效果,引起不同的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我的想法是,下联恰用,德,福,喜,乐,愁,恨,哀等这一类的词。

比如:

乐在今宵,爱情收硕果;

喜圆绮梦,幸福启新程。

下联中的“梦”,“福”就是想象中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词。这种词,往往能起到“发酵粉”的作用。让整副联,没有压抑的感觉。

五,切。创作楹联要做到五切。如果不切的话,就成了"全国粮票”,也不是最佳的作品。

1,切事。2,切人。3,切时,4,切地。5,切情。

比如,逢霜降节气结婚:

大道铺银,彩门迎翠辇;

群贤举酒,吉日贺新婚。

比如:逢正月十五女嫁河津:

火树飞花,彩虹扬喜气;

明珠出掌,姣女步龙门。

比如,一对恋人,到新疆成婚的联:

人生充满传奇,六年尝别味;

哈蜜抟香手鼓,一曲贺新婚。

比如,在石榴花开时节举行婚礼。

谁把爱情,揉入榴花月?

竹教喜气,撞开大运天。

不切的联,我认为如无源之水,无根之花,何来生命力?

六,多读书,爱学习,善积累。

丰富的知识,是创作楹联的源泉。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好句,好词,好字,好诗,一定收到囊中,记在心头。《联律通则》学的再精,提笔无词多可悲,多伤心的事。起码把《笠翁对韵》多学几遍,其中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对联技巧,一定让你受益匪浅。

肚子里东西多了,信手拈来,就便于使唤,“炼”字“炼”词也就容易了。肚里子无货,比女人生娃儿都难呦。

说到这儿,我又不禁想起楹联创一个顺口溜:

东西南北找题材,

一幅雏型挂起来。

绿叶红花细剪裁,

移植嫁接不能歪。

仔细推敲寻最好,

不怕人笑口张开。

这些,是对初入道的新手和久在两行字耕耘的高手,也是要遵循地。

虽然一堆烂砖,一堆鸡毛,也是有点用的吧!或一塞墙根,或抓风箱吧!

谢谢,读到此文章的人!

2021年9月14日

杨开茂,字拙人,拙笔轩主。男,农民,1952年生,初中学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盐湖区诗联学会副会长,运城市诗词学会顾问,运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运城市老年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河东联坛十二秀之一。

(0)

相关推荐

  • 【春联赏析】贴对春联写好联(作者:易延凤 舒采锡)

    易延凤近照 [作者简介]易延凤,湖南溆浦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诗词协会.湖南省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湖南省对联文化传承人,湖南读书会签约作家, ...

  • 陶然居讲堂13:春联的写法下

    陶然居讲堂13 春联的写法 下 作者:赵秀敏 起因:临近春节,这几个月是春联写作的高峰期,每年都会有诗社.学会邀请讲春联的写作方法,今年我们长青诗社女诗人联谊会会长汪霞,一直说让我给姐妹们上楹联课.恰 ...

  • 【对联文化】中华楹联报2021(辛丑)年十佳春联

    [对联文化] 中华楹联报2021(辛丑)年十佳春联     1.黄一坤(广东潮州) 春风快手开新局: 牛笛抖音飞凯歌.     吴爱芹简评:此联凝炼工整,言简而意深.既点题牛年,又富有时代感,&quo ...

  • 邂逅楹联——一朵文学艺术百花园中雅俗共赏的奇葩

    千百年来,从封建帝王的金銮殿到庶民百姓的茅草屋,从达官贵人的朱门到市井贫家的白屋,从楼堂亭榭到小摊茅店,从建筑工地到高楼大厦,从小区大门到各家各户,乃至从本土的道教儒教庙观到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的寺宇庙 ...

  • 杨开茂:我对楹联创作的一点认识

    学习<楹联通则>这是对联人的基础,也是一个规矩,一个法则.也如一道枷锁,套在头上,让你不得肆意妄为.又如一只蚕茧,让自己不断提升转化,然后破茧成蝶,飞舞天下.带着枷锁跳舞,既要不违规,还要 ...

  • 王继荣‖楹联创作与“意象”

    楹联创作与"意象" 楹联创作与"意象" 王继荣 意象即表意之象,是文字创作中的最小单位.意象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一般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标志.巜文心雕 ...

  • 楹联创作与“意象”

    王继荣 意象即表意之象,是文字创作中的最小单位.意象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一般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标志.巜文心雕龙.神思>云:"积学以储室,融理以富术,研阅以穷照,训致以绎辞: ...

  •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李士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已有2500多年.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楹联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古诗词曲联许多物象都有了特定的内容,成为特定的意象. 从语言的角 ...

  • 李士权‖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李士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已有2500多年.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楹联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古诗词曲联许多物象都有了 ...

  • 楹联创作要营造意象,烘托意境 扈金海 山东临清

    春滋雨润 营造意象 烘托意境 扈金海 山东临清 文学作品需要营造意象,烘托意境.楹联是国粹,更是文学作品中的精粹.楹联爱好者创作楹联,更应注意营造精妙的创作意象,烘托完美的作品意境.意象可以理解为物象 ...

  • 王唯:酿蜜何须择花/我对诗歌创作的一点看法。说不定你也赞同但不敢说

    酿蜜何须择花 我对诗歌创作的一点看法 王  唯 我从小喜欢写诗,常常随兴而作,不拘格律.近日和老师.朋友们探讨对诗歌创作的观点,我惊觉一直以来,竟没有认真地去面对和思考过这个问题.考虑再三,我觉得必须 ...

  • 【楹联创作谈1】李群懿:始于感动 方生好联

    始于感动 方生好联 李群懿 变化的生活,难免自然而然的去情绪化,情绪这东西,白天启示周边,夜里时不时还会混淆于梦境,它起于内心,旨人顿悟,生命中喜怒哀乐万般情绪,便层层在感受的原野里萌芽.滋生,结成& ...

  • 巩思良:守土培根 联树长青 /丁玉群先生垓下楹联创作与文化活动纪略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守土培根  联树长青 /丁玉群先生垓下楹联创作与文化活动纪略 巩思良 在安徽固镇县垓下布衣丁玉群先生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