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华县学生串联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
-
长征究竟牺牲了多少人?红军西征后又剩余多少人?
长征究竟牺牲了多少人?红军西征后又剩余多少人? 为什么三大会师后有的说剩余30000多人,有的说5万多人? 长征的胜利有多辉煌,牺牲就有多壮烈.这是一组被鲜血浸透的数据:长征出发时总人数为18.7万余 ...
-
【留住记忆】当年,他们真年轻(下)
--文革中的大串联实录 县档案馆在征集老照片时,文革中结伴串联的老陈同学和我提供了几张大串联的照片.竺科长建议我以这几张照片为引线,写一篇大串联的回忆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尘封多年的记忆就此缓缓打 ...
-
【灵璧故事】大串联
大串联 文/同龄人 1966年8月18日,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身着解放军军装.臂戴红卫兵袖章,神采奕奕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兴致勃勃地检阅百万文化 ...
-
《情缘》(014)1966年大串联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回北京
火车路过南京长江的时候,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修建完成.我们坐在火车上,火车开上了轮船,两节车厢并为一排,火车坐轮船过长江. 我们在上海的真如车站下了火车,接待站把我们安排到了上海徐家汇的一个学校,学校的 ...
-
胡根庆//徒步串联去延安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我以赠书感恩母校
我以赠书感恩母校 2016年10月25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这个离别小学母校五十年的学子,以赠送自己多年出版的四本书籍,不忘校园初心,向母校汇报人生,感恩我的母校. 我的 ...
-
咸中求学琐忆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咸中求学琐忆 作者: 沙漠红柳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产生了写点文字的想法.一是从<华县新闻资讯>平台获悉,我曾经就学的咸林中学落榜省级示范性 ...
-
《情缘》(013)大串联到北京,我被选为学生代表,登上观礼台
1966年的秋天,我和同学们串联去北京.在天津大直沽的一个学校住了三天,去北京的时候,在天津火车站同学们都走散了. 去北京的学生太多了,天津火车站就像大市场一样,有东北来的学生,有南方来的学生,人们都 ...
-
【华县美文】老同学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老同学 作者:四方轮子 一个小小的留言 竟然知道了 我和沙漠红柳 原来坐一个教室 在他的牵伴下 我用一分钟 又走回了37年前 回到了老同学中间 很久以 ...
-
上世纪华县初中生那些感情故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 第五章 中学三年苦作舟 作者 高民智 是感情还是爱情 我的家慢慢地撑不下去,眼看着我将面临失学危机.因为我家孩子多,我哥还在学 ...
-
上世纪华县农村老槐树上的钟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村口老槐树上的那口钟 作者 时三文 在我童年记忆里,我们小少华村村口巷道北饲养室大门西的吃水井旁,有一棵千年老槐树.老槐树上挂着一口铁钟,就象一朵一年四季盛开 ...
-
上世纪华县农村生产队的拉脚伕
邮箱:3125136050@qq.com 拉脚伕的艰辛路 作者 秦获幸 华州曾有俗语"骑驴的不知道赶脚的难".所谓赶脚的,一是步行者,二是牵牲口驮货的人.人们把赶牲口车拉运货的人称 ...
-
上世纪华县全民参与的四次绿化运动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古至民国,华县境内平川地区,林木葱郁.民国时,竹.杏.柿.枣等,散布各处,曰"经济林":北.东各乡杨柳成荫,河渠之畔,广植柳.槐,称&qu ...
-
上世纪华县有名的六大蔬菜品种,看看你村有没有种
邮箱:3125136050@qq.com 明时,"泥河(今华州乡泥河堡)治蔬菜".当时华州境内有葱.韭.蒜.芥.茄.芹.萝卜.蔓青等,至清末,"凡蔬之类,无一不备&quo ...
-
上世纪华县有名的几个食品饮料厂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民国前,酒多来自凤翔,人称"西酒".民国时,始取玉米自造,号"本地酒",全县烧锅多寡随年岁丰歉而定.西关.赤水各有制糖 ...
-
上世纪四十年代华县学生的一次春游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小学的一次春游 作者 郝庆年 "千亩绿竹,十里红杏".正是华县风光最骄人的时日,学校组织去春游,我们非常高兴.吃罢早饭,按老师定的路线出发 ...
-
上世纪名牌女大学生,无奈嫁给年长10岁文盲老农,却幸福了一辈子
门当户对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门当户对表示的是结亲的双方在家庭经济.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等方面都对等.从前,人们大多认为,双方如果不是门当户对的话,就很难追求到幸福.然而,就有那么一个人,就有 ...
-
七十多年前华县学生的寒暑假生活
贫寒而幸福的中学时代(三):寒暑假 作者 李增智 (接上:我的父亲是华县乡村的烹饪师)由于家境贫寒我的假期基本上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父亲告诉我"艺不压身",他要求我尽量学会农村的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