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心得举隅:通过脉诊断定治疗时间

吕敬江 原创

中医临床历来主张四诊合参。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把握住疾病的本质,也可以“舍证从脉”。而当今有不少医者,不论任何场合,恒习以问诊为上,间做“问病治病”,竞忘了脉诊;或者为了应付病人,仪有切脉之举,而无辩脉之实,徒有形式而已;或对脉学所知无几,概以“脉缓“脉浮”记之。

千篇一 律,终凭问诊处方,失误较多。吾临床几十年,虽脉证并举,然恨脉法不精,甚至忽略辨脉亦间有之,其中稍有所得,终不能忘。

1976年8月,我院内科病房邀余会诊-肺结核咯血症者,其证咳血不止,量多,口异皆溢。用西药止血,治疗一周未能控制,只得以输血补共所耗。否诊后处犀角地黄汤加三七、苏子、牛滕为生方,二剂。临走,病者亲属问:“病体如何?服此方能止血否?”

吾曰:“病势正张,宜加主意。此方服后若能保持原状,或略有转机,即为有效。”一实习生叩问其故。吾曰:“诊其脉洪数,此脉之逆也。

《脉诀》有云:'吐血最忌脉洪数’,'浮洪吐衄总无功。’ 说明气火仆腾,迫血上行外溢,不治则殆,治之亦不可速效。故日服此方后病势稳定不发展,证明有效。”学生半信半疑。越二日,患者又来邀诊,谓血量大减。往而视之,见忠省面、口、鼻皆洁、唯孩中带血少量。

再诊其脉已转细弱稍数”。仍守原方加减三剂。并告知患者及其亲属:“此方服后血当止。”哀属犹疑然。归途中,学生再问其故。书日:“脉将静而转顺,几火已降矣”。后三天,忠者果然血止。

这说明察咏之顺逆,判断病势转。否则,不仅“胸中无数”,甚至视危病于儿戏,竟大言:“无妨”,结果祸不旋踵,而悔之莫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