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心理账户”发展社会工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建川

    单位 | 厦门市集美区和欣社工服务中心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鉴其他专业理论知识,一直以来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与同工们分享一个日常工作生活中常用的消费心理学理论,希望有助于提高你的做事成效。

心理账户:从价值最高的入手

每个人内心都有多个心理账户且相互独立,对每个心理账户的付出意愿也各不一样,包括:生活必要开支账户、家庭建设账户、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道德账户等等。

假如你是一个巧克力销售人员,你的顾客觉得100块钱的产品有点贵,并不是他小气,而是他把巧克力放在了价值较低的心理账户上。

这时你应该做的是帮助他把巧克力放在其他心理账户上,如情感账户:巧克力象征甜蜜的爱情,送给妻子、女朋友是最好的礼物 。

巧用心理账户,可以事半功倍。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场景,举个栗子:你想买一台室内跑步机,但是担心家人会反对,理由大概也就是浪费钱、没必要、占空间等等,放在生活必要开支账户中显然没有足够说服力.

但是如果放在个人发展账户、家庭建设账户中则可以向家人说明:买跑步机有助于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有更好的精力投入的工作中,升职加薪人生巅峰指日可待。

同时家人可以一起健身锻炼,增进亲子、夫妻关系等。在能力范围内,协商的基础上,这跑步机是不是就买了?心理账户同样可以在提高孩子学习动力方面有所帮助,需要你去挖掘运用方法。

在工作中,同样可以运用

1、社工个人层面

当初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是因为被调剂,说到被迫,这是最舒服的一次了。重选一次,我还会选择社工专业,以后我的孩子长大,我会告诉他,社会工作专业是值得花四年时间去了解学习的。

如果从短时的经济收入账户来考虑,社会工作显然“不划算”,但是把时间拉长,五年、十年、三十年,社会工作在接纳自我与接纳他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全人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综合而言,大学四年的专业理念学习提高了我往后生活的幸福感,社会工作的三年实务,让我一直处在学习的路上,与一个新行业共同成长,这些让我欣喜若狂。

当把社会工作理论学和实务实践放在个人发展和生活幸福的账户上,它无疑是无价的。

2、服务对象与利益相关方层面

服务依据需求,在了解需求的同时,同样要掌握服务对象、志愿者、商家资源、社区及镇街区购买方等的心理账户。简言之,什么对他们而言是最重要的,这是主客观相结合的。

服务对象没有参与积极性?那只是他们觉得你的活动不值得花一两个小时参与,这很现实。可以试试研究下不同群体的心理账户特点。

儿童从寓教于乐入手,休闲娱乐这个账户很重要;青少年喜欢新奇、交友;中青年人可以试试从儿童教育、亲子沟通、职场减压、职业技能培训等几个方面入手;老年人的健康账户永远the more the better;肢体残疾者渴望到远方走走,渴望被正常对待;流浪儿童渴望一份信任与归属等等。

招募不到志愿者?不应该抱着志愿者能够提供什么服务的想法,转换思维,时刻去思考,我能够给志愿者提供些什么,让他们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志愿者同样需要适当的“利益驱动”,除去经济利益外,荣誉、归属感、个人成长、价值感体现、自我效能感等等,哪个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这需要你去了解。

商家资源不好链接?同样的道理,抱着“互助共赢”的平等合作心态,了解对方价值感最高的心理账户,这些问题会单纯许多。与购买方的关系维系同样是建立在有效回应对方最高价值的心理账户上的。

回应需求、扶贫助弱、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等,社工和社区、政府单位的关注点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交集,而且只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属性使然,也是政府单位的服务属性使然。

除了心理账户,类似:1.沉没成本: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2.比例偏见:贵和便宜,是相对的;3.规避损失:得到100元的喜悦,无法弥补失去100的失落;4.价格锚点:拉个垫背的,显示你便宜等等消费心理学理论,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启发意义,有兴趣的同工可以去查阅一下详细内容,相信会有所收获。

说到收获,扫码进微店,购买社工客周边产品,说不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你可能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社工做个案咨询,应向心理咨询师学习的3个要点

11年,她用音乐把70多个自闭症孩子带上世界舞台

社会工作的未来,或许是这样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