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军民携手筑起抵抗外侮血火丰碑

2015-11-29 10:50:42

【亲历者口述】 “敌后三年抗战, 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记忆”

邱寿庆(男,1921年生,现居海宁市硖石街道风和丽苑小区)

  我是桐乡乌镇人。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打响侵略的炮声时,我刚在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今嘉兴一中)读完初二,下半年就要上初三了。但因为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学校将开学时间推迟到9月25日。11月6日,得知日军登陆的消息后,学校决定向西迁移,我们初三年级也跟着一道经由新塍蚕种场到了乌镇植材小学。也就是在这里,我被动员回了家。回家后,母亲决定到乡下避一避,我们一家也因此逃过一劫。1938年春,再次回到乌镇后,我去了练市哥哥店里帮忙。也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接受了抗战思想的洗礼,并毅然投奔了战地青年服务团。这支队伍当时有个番号叫“孝武安长吴地区游击队”。(“孝武安长吴”指的是当时湖州境内的孝丰、武康、安吉、长兴和吴兴,孝丰、武康现已分别并入安吉和德清)

  加入战地青年服务团时,我只有17岁且刚刚跨出校门,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拼命边学习边工作。那时我们的工作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救护,二是宣传,三是驻地家庭访问,四是教士兵唱抗战歌曲,五是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六是发动民众支援部队。1939年春,国民革命军62师368团从国统区开来,下属三个营。我们战地青年服务团跟随第二营继续开展工作。我被编入了司令部政工队,任务是上街演讲、贴标语、演话剧、办战地简报等。也就在这一时期,我们多次发动群众参与了炸桥梁、扒公路、拆铁轨等破坏交通行动,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368团的破坏行动和坚决抵抗也让日军恨之入骨。1939年10月间,日军动用数千部队对368团驻地进行大扫荡。62师师长陶柳随即率371团和372团增援368团。三个团与在飞机掩护下从杭州、湖州、嘉兴三地同时扑来的数千日军展开斗争。最终,部队以比较小代价冲出了敌人包围圈。

  就在冲出敌人包围圈后不久,部队接到可靠情报:日军天皇派来中国的宣教特使——近藤,要由杭州去上海回东京,大约在晚上10至11点发车,护送兵力不详。于是整个部队又忙开了,我们政工队也分赴附近各地,动员民工带上绳索、棍棒和铁耙参与行动。在我的印象中,这场战斗前后不过一个小时,但战果十分可观,不仅歼灭了一小队日军和天皇的宣教特使,还缴获了10多支枪、少量子弹及几十个邮包、文件、丝绸等。1940年初夏,192师进入杭嘉湖接替62师,我们政工队也跟随部队穿越敌人封锁线前往浙西北山区进行休整。而我也在这里告别了战地青年服务团,并在金华报考了中央军校七分校。

  六月初,走进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由他们所编印的《桐乡抗日战地遗址》图片集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在7月底正式出版。在刚刚出炉的图片集序言里,这样写道——

  “我们不记仇,我们不念恶,但对于历史,特别是这段苦难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忘记;对于这个经过喋血奋战、以无数牺牲为代价所得来的胜利,我们必须珍惜、必须捍卫。我们要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要让他们懂得: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曾经流着先辈的血。”

  再现战争年代的峥嵘往事,还原烽火岁月的赤子情怀。翻看着手中的图片集书稿,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只在那城镇街巷处、良田桑林间,依稀有遗迹可辨、有地名可认。

  1937年11月下旬,日军一路烧杀、水陆并进,将侵略的魔爪伸至桐乡境内。桐乡、崇德两县先后沦陷,桐乡人民从此挣扎在水深火热中。

  暴行与反抗同在,屈辱和光荣并存。在这场全民族的英勇抗战中,身在桐乡的广大军民没有退缩、没有犹豫,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或主动出击攻克城镇、或想方设法阻击敌军、或积极参与破坏交通、或化整为零短兵相接。桐乡,作为第三战区主要游击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八年间境内发生的大小战斗达数百次之多。

  “时至今日,老一辈桐乡人依然记得有这么一支部队,几次往返钱江两岸,转战崇德、桐乡、吴兴、德清等地,坚持抗战三年多。这支部队里大多是湖南人,因为头戴竹笠,又被老百姓称为‘箬帽兵’。”桐乡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颜剑明曾撰写过一系列与桐乡抗战相关的文章。据他所知,这支让老百姓印象深刻的部队其实有着正式的番号:28军62师。

  1938年2月起,28军62师在师长陶柳的带领下自余姚、萧山间渡江挺进海盐、海宁、嘉兴。该师下辖368谢明强团、371瞿彪团和372汤家楫团,共8000多人。3月底,62师一部由袁花进入崇德,在桐乡、崇德一带农村发动一系列伏击战、遭遇战,并积极发动群众拆铁路、毁公路、拦运河,破坏敌人交通线。

  “参加抗战不仅没有报酬还有不少危险,但我们的好几次破坏行动都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可以称得上是‘一呼百应’。”95岁的邱寿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第一次发动是在湖州德清县洛舍镇,3000多名青壮年民工配合部队破坏京杭公路,政工队员们充当流动“拉拉队”的角色,一面传递现场战况,一面唱歌鼓舞士气。“一个晚上便扒掉了20里路面,四座桥梁被炸毁,导致公路瘫痪了40多天。”邱寿庆表示。在桐乡市屠甸镇附近,政工队再度动员沿线群众破坏公路,并炸毁沪杭铁路双山段,迫使火车停开10个小时。而在许村车站炸毁列车并炸死天皇代表近藤的一役中,200多名青壮年民工志愿参加:拿棍棒的帮忙抬各种缴获物资,拿铁耙的帮忙撬枕木扔铁轨。

  1939年4月下旬,原驻防桐乡县城的日军大部分他调,只剩下一小队日军和部分伪警部队。得知这一消息,62师368团在县政工大队的配合下,策反部分伪职人员和伪警,里应外合,于5月13日成功攻入桐乡县城,歼灭所有日军,并于第二天晚上烧掉伪县署后撤离县城。“尽管从成功攻入到主动撤出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克服桐乡一役沉重打击了战争初期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方军民士气,意义非凡。”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陆建华表示。实际上,62师在桐乡打出士气的战役并不止这一场——

  1938年3月,62师某部两次在杭善公路阻击敌军车,烧毁军车2辆;

  1938年4月,62师371团在宗扬庙阻击外出骚扰日军,击毙敌军13人;

  1938年7月,濮院日军窜犯屠甸,在竺林庙遭62师368团伏击,死伤50余人;

  1939年4月,62师368团发动群众在运河羔羊段筑坝拦河,17日,200多名日军乘船从崇德出发去石门时,在周家坟遭拦击,当场被击毙50余人;

  1939年5月,62师师长陶柳以两团兵力围攻侵占石门湾的200多名日军,激战一昼夜,歼敌70多人,击毙指挥官一名;同月,驻扎桐乡县城的100多名日军分三路进犯灵安,受到62师368团阻击,击毙日军20余人;

  1939年7月,62师371团在运河毛家渡双桥一线阻击自桐乡来犯的敌人七昼夜,让敌人始终不能推进;

  ……

  “1938年至1941年间,62师在桐乡境内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广大军民前赴后继、同仇敌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史迹。”陆建华表示,仅在《桐乡抗日战地遗迹》图片集中便有多达20余场与62师相关的战役。

  1940年底,62师各部奉调赴浙西行署驻地天目山麻车埠整训。1941年春,62师所辖三旅编为三团,余坚忍任186团1营营长。部队也在此次整编中进行了游击战术的培训,并进行两个星期的强化训练。1941年4月,余坚忍营第二次进入杭嘉湖地区开辟敌后战场。

  “奔走相告笑颜开,箬帽健儿今又来。箪食壶浆争慰劳,高呼胜利响春雷。”余坚忍的《战地诗》里记述了部队重回、百姓欢迎的场景。1931年毕业于平江师范的余坚忍是湖南平江人。“九一八”事变后,余坚忍投笔从戎参加了1937年南京保卫战。1938年编入62师后,他两度随军率部在桐乡进行游击战,并常在战斗之暇作诗写文。他的诗文记述了许多发生在桐乡、崇德两县境内的战事和其他事件。

  余坚忍营到达湖州练市的当天晚上,便得知日军两艘炮艇每日来往于乌镇、桐乡两地的消息。余坚忍立即召集连、排长开会分析敌情,并随即下达部队轻装集结,赶赴金牛塘九里松桥设伏的命令。第二天一早,出其不意的余坚忍营仅用半小时就一举击沉两艘敌船,歼灭敌军4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40余支,以自身的无一伤亡取得了第二次挺进杭嘉湖地区的首场胜利。“嫩桑露滴豆花香,晓雾弥漫覆战场。声声马达似丧钟,霎时尸骨葬汪洋。”“杀声震天似响雷,金牛塘上倭寇摧。笑谈制胜无遗策,军民协力诚可贵。”对于这场战役,余坚忍这样记述。

  “不为人所知的是,在这场战役中,还有几名本地青年随同部队一起伏击日军。”颜剑明表示。军民携手,是桐乡抗战史上格外亮眼的一笔。在这其中,既有主动参与破坏交通要道的青壮年,也有积极为部队带路传递消息的小乡亲,还有在桑树上挂粽子备官兵取食的老百姓。三年间,62师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歼灭了大量日军,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光复国家作出卓越的贡献。“军”与“民”同仇敌忾,扬爱国精神、显民族气节,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血火丰碑。

  感谢桐乡市史志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沈涛、王海龙,岳钦韬先生对本文的支持

来源:嘉兴在线—嘉兴日报    作者:记者 耿俪洳 桐乡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夜袭图 《战地》第3卷第3期    编辑:吕姚炜    责任编辑:夏玮珉

原文网址

http://lishiyinji.blogchina.com/284396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