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从东门大桥到九眼桥,老成都人的满满回忆

【本文由賨人客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賨人客,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今天我想通过一张图带大家一起来回味一下老成都的味道。

我们现在看到的成都是一座繁华大都市,不光是三环内,从三环到绕城,到车城大道;从五城区到高新区,到双流、温江、龙泉......成都现在已经遍地开花,全面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最负盛名的一座大都市。

不过,这都是外地人和年轻人看到的成都,在老成都人眼里,成都不是这样的,他们心里的成都是另外一番景象:青羊宫、人民公园、九眼桥、望江楼、成都饭店、百货大楼......是一份满满的回忆,是儿时的乐趣。

为此,一位成都当地老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老成都的味道,有人跟她开玩笑说她画的就是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她却谦虚地表示:哪敢跟《清明上河图》比,这只不过是成都的东门大桥到九眼桥而已。

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这是这幅图的卷末,有一首诗,是对这幅图的总结,画作是从右往左展开的,也就是从东门大桥开始,到九眼桥结束。下面从头看起:

这是东门大桥的桥东,作者不是凭空乱画的,而是根据以往的记忆把当初的原貌重现的。比如有几条小路?有些什么铺子?甚至有几棵大树?桥栏杆是什么造型?都是按照笔者的记忆画出来的,可以说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可惜我不是老成都人,不然也能找出当年曾经玩耍过的地方。

再来看东门大桥下游:

桥下的水就是府河,可以看出:当时府河还是通航的,有很多船只在河上穿梭,旁边还有很多停靠的码头,这使得沿河有很多住户和商店。这和清明上河图里面的汴河有些类似,围绕航运兴起了很多沿河经济带。

再往下就是水井坊这一带了:

对面就是望江楼那一片,那个时候就很繁华了,人口也非常稠密。河这边就是水井坊这一带,相对落后,但住户也不少。

作者其实还画了很多铺面,这些铺面经营的品类作者应该是有所指的,都是她们当年经历过的,或许还有很多成都老字号,只不过我们无法理解了。

再往下,就是著名的合江亭了:

这里是府河和南河的交汇处,以下河段就合称府南河,这座亭故称——合江亭。府河和南河是成都的两条母亲河,孕育了西蜀儿女,成都人经常到河里濯锦,所以他们也称府南河为——锦江

再往下就是九眼桥方向了:

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带的船只增多了,码头也增多了,看来这里曾经是一个货物集散地。当然,这是笔者根据图推测的,成都本地人可以指正,现身说法。

再往下看,就到了九眼桥了:

九眼桥,顾名思义,有9个桥洞,是成都一个重要的桥梁,以前是跨河交通枢纽,现在则成了年轻人的天堂。当我们在九眼桥的酒吧喝着酒、唱着歌的时候,有谁会想到它以前是一个货物集散地和劳务市场呢?这就是老成都的记忆。

再往下就到了卷末了:

过了九眼桥,明显感觉人烟开始稀少了,就像清明上河图里面的卷首一样,因为清明上河图是从郊外走向城内的,而成都版的则相反。谁都不会想到:像这么偏僻的地方,如今会变得寸土寸金。

我不是成都人,所以从图中说不出那么熟悉的味道,但我相信:老成都人一定从里面早就找到了儿时的回忆,曾经一起嬉戏,一起游泳,一起挥洒青春的地方......

感谢此画的作者龚素清老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老成都的画面,此画目前被绘制到成都市锦江区水井坊街道锦官驿社区对面的白色围墙上,有近百米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那里走走、看看,重温一下老成都的味道。

希望成都越来越好,就像它的名片一样——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如果你喜欢作者的风格,请不吝点赞,在此谢过。

明天继续……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文章和风格,不要忘了点赞,谢谢!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