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三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 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七九:用了汗吐下的方法以后口渴了,代表病邪已去
7月3日 七九:「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所以在病人感觉很渴而且脉浮的时候,就要想到「五苓散」. 如果渴而且壮热,午后潮热,那是白虎汤证,平常看到渴很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七八: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
7月2日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本文由公众号医经整理,版权归倪海厦老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七六:五苓散在过去是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药,用来预防疫病,也就是瘟疫
7月1日 七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张仲景的胃就是肠,汗的来源就是肠胃的津液,为什么烦 ...
-
《伤寒论》六经条辨内容
六经本身即是专门的系统,只是医圣在<伤寒杂病论>中没有加以"明确的说明",这也正如人类虽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生热一样!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九、七十
6月25日 六九: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七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六九条的发汗发太多的,一定是麻黄汤,麻黄汤把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