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大学,在现代世界,必然是文理兼修的大学。自然科学探究大自然和宇宙的奥秘,能促进物质文明生活的进步;人文学科讨论哲学,提炼和升华人类的道德情操,是思想和精神文明的锻造者;而社会科学则是法规制度设计、社会组织变革、改革生产关系的重要推手,是组织文明的中坚力量。不懂科学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不知道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所在;而没有伦理的科学,就没有方向;没有好的法规制度、国家和社会组织的管理,科学和人文都得不到好的发展。另外,学科的发展,也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中得到滋养和启示。社会文明和科学文明之间的互动,如哲学指导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推动思维变革等情景,在历史中一再得到展现。所以说,现代人类文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三架马车、三大主力,必须要在大学这一重要文明高地中得到统一。历史上,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对西方哲学的引领,孔子办学对中国道德哲学的影响,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i Bologna)、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留存和孕育的文艺复兴种子,哈佛大学对美国革命的贡献,赠地学院对美国农业工业的发展,还有中国的北京大学对五四运动的引领,近代革命时期黄埔军校、陕北公学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美谈。未来的方向、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创新力量,深藏于一流大学之中。一流的大学,需要立意进取,不断改革。“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国际上最优秀的大学,都是不断变化创新的结果。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过去的研究,而是老师集毕生的学术积累,不断研究新问题,进入新领域。不少年逾花甲甚至是耄耋之年的老教授,也是“老骥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哈佛大学的傅高义教授年过八十还在出版研究中国的著作,参加很多学术活动。比较起来,我国大学存在一些独特的、长期遗留的问题,比如近亲繁殖导致高校内部的人事关系盘根错节,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学科设置老化,容易与用人单位结成行业同盟,指令性的教育规划和过度行政化的管理,按陈旧的知识结构配置课程和学生,校领导需要管很多教学科研之外的事情,大学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够强等等。要在全球水平上竞争,赶超日新月异的国际前沿,就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一流的高等学校,要具备相应的自主管理和改革的能力,走在社会认知的平均水平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