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人,就吃什么东西

动画片《中华小当家》里有一句台词:“好的食物是能带给别人温暖的。”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吃什么来庆祝的传统。

我们的节日,几乎都是“食物的节日”,吃什么,就寓意着怎样的生活。

陈晓卿曾担任《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等纪录片的制片人,他说:

人的口味的习惯基本成型于童年时代,你童年吃到什么,以后的口味就是什么。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源自于神秘的童年味觉编码。

年纪越大,人就会越怀念小时候的味道,这就是顽固的口味依赖。

食物的味道,凝结了人生许多重要的侧面。不仅仅带给我们美味与温暖,更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你的家庭关系,你和自己的关系。

很多时候,你对待食物的态度,就是你看待自己的态度。

以往,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吃相,大多停留在习惯好不好上,比如会不会用筷子把菜翻腾个遍、吃饭声音大不大、是不是抢着吃自己喜欢的东西、不顾别人的感受。

事实上,吃东西的习惯,是在表达我们内心更深的需要。

比如很多小孩用吃来表达对成年人管束的反抗。

在家不好好吃饭,偏偏喜欢吃被父母视为“垃圾食品”的小零食。父母搞不懂,放着家里好好的饭不吃,那些油炸食品、辣条到底有什么好?

有个段子说:“小时候很奇怪父母为什么不挑食,长大才知道,因为大人只会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等我长大了,菜里就不放胡萝卜!”

其实这就是原因。

孩子在吃饭上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都很少,吃“垃圾食品”是一种反抗。

压力大的上班族喜欢“喝最苦的咖啡、吃最甜的巧克力”,因为巧克力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也就是让你感到快乐的激素。

还有一种是“敷衍”,吃什么无所谓,方便就行,一日三餐都是匆忙了事,这代表着他内心是焦虑的。

匆匆点外卖、匆匆吃外卖、匆匆工作、匆匆辞职,匆匆恋爱、匆匆分手,匆匆过完这一生。

一切都是匆忙又敷衍的,所以王尔德说:“我厌恶那些对美食不认真的人,他们都是肤浅的。”

因为一个人在吃上的态度,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

经常下厨房,知道怎么挑选新鲜的菜、给自己做一餐热饭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的;

每天与外卖为伴,厨房没有烟火气的人,日子就越过越没有味道;

结婚之后总是迁就别人的口味,也会慢慢在关系里失去自我,积累出大量的埋怨和委屈……

我们越是了解自己对食物的需要和坚持,就越是了解自己内心的方向。

有句话说:你吃什么,就有什么样的思维;你的思维什么样,就选择吃什么。

在《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一书里就讲到,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但是却会消耗20%的能量和65%的葡萄糖,也就是说,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工作能力。

思维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非意识的元认知层面,一个是有意识的认知层面。

我们90%到97%的思维活动都属于非意识思维,它们驱动和影响着有意识的思维。记忆会在这个层面强烈的互动,建立起我们的信念和特质。

比如广告,即使我们没有认真去看,但看到的次数多了,就进入到我们非意识的思维层面,扎根在你的大脑当中。

你会知道食用油的有个配比是1:1:1,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你现在的饮食思维就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有意识的思维,是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

大张伟有一套“汉堡理论”,他说汉堡是最健康的食品,一口下去,有肉、有菜、有主食。

这时候你就会思考,“垃圾食品”这个定义是怎么来的?土豆本身是健康的,但是油炸的烹饪方式把它变成了“垃圾食品”。

当我们用有意识的思维去选择,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就会选择对身体更友好的健康饮食。

《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的作者洛琳·丽芙认为,只有转变思维,大脑的思考方式改变,身体才会改变。

比如吃薯片之前,想一下薯片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那些进口的水果是多久之前采摘的,用了什么东西来保鲜等等。

洛琳·丽芙是一名交流病理学家和听力矫正学家,一直致力于认知神经学研究,她的书不是告诉你怎么吃,而是将思维和营养详细地联系在一起,教你如何自己评估,选择出合适自己的食物方案。

比如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什么?

吃东西的方式,透露着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脂肪真的罪该万死吗?

被忽视的生活细节,是怎样影响你的健康的……

领取「十点听书会员」免费体验卡,即可收听《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伴读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流行一种“健康”饮食法:生酮饮食、轻断食、断糖、阿特金斯饮食法……

每一种营养成分也受到过“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打压。今天说,碳水化合物是生命能量的基础,明天说,碳水是让你发胖、加速衰老的原因。

关心身体的我们,常常被这些概念和理论支配得不知道何去何从,这时候我们需要回归常识和食物的本质。

食物的本质,是它的成分和营养价值。

蒂姆·斯佩克特是伦敦国王学院遗传性流行病学教授,发表研究论文逾800篇,被路透列入世界科学家发表被引用最多的1%,他主管全球最丰富的双胞胎信息库。

利用这些独特的数据,他出版图书《饮食的迷思》,全面细致地剖析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人们对它的“迷思”。

你会发现,原来计算卡路里没什么用,靠运动也很难长久减肥,无糖饮料并不比含糖饮料更健康,贸然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法及健康生活方式,不被海量的信息轰炸、营销推广牵着鼻子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