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需要有痛点思维

几年前,我在与新教师座谈时,有一位老师谈了自己的职业之痛。他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教学,自认为教学能力也不错,班级成绩却始终不理想,这让他感到很苦恼。我问他有没有思考过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他掰着手指头开始数落: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家长的素质比较低,很多人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学校计算成绩的方式有问题,优秀率的考核比例过大……诸如此类,他所列举的原因大都与自己无关,似乎其成绩不佳完全是外在因素,自己几乎就是一个恶劣教学环境的受害者。

像这位年轻教师一样,在面对自己的职业缺陷时,习惯归咎于他人的做法,充分说明部分青年教师缺少理性的自我觉察能力——知道自己的人生存在不足,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这种不自知,影响了教师对自我的基本判断,导致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无法找到突破的方法与路径,从而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成长障碍。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缺少痛点思维。所谓痛点思维,就是围绕着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不满意的痛点去思考,然后形成一种处理方案来化解困惑、抚平不足,从而达到一种良性、舒适的成长状态。痛点思维的实现,大概需要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发现痛点。因为习以为常,很多人失去了发现痛点的能力。生活中,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鞋子里进了一粒沙子,走路时脚部有点不舒服,甚至隐隐作痛,但因为当时不方便脱掉鞋子便没有及时取出来。时间一长,也就慢慢习惯,以至于觉察不到了。这种“习以为常”导致的“视而不见”,在某种意义上侵蚀着教师成长的根基。公开课与常态课两张皮现象由来已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像公开课那样设计精致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更大的成长红利,却没有人愿意用公开课的方式去上常态课。原因是什么?设计公开课的过程付出太多,使用常态课的过程太舒服。我曾经问过一位在教学上颇有造诣的老师,有没有想过像上公开课那样上好每一节课。他说,想过,甚至坚持过一两周。但是,当他发现周围的人都是那么“随意”上课时,就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劳神费力去上一节课,慢慢也就随了“大流”,放弃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

“冷水煮蛙”的故事告诉人们,相对于沸腾的热水,温吞的冷水更容易让青蛙失去警惕。教师要想在繁琐的教育实践中觉察到痛点,要想在众人皆睡时保持独一份的清醒,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对慵懒的警惕之心,更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专业能力。这份专业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长期的阅读与写作来实现。阅读是一面镜子,可以在欣赏到他人的努力时看到自己的散漫,可以在唏嘘他人的不足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写作是也是一面镜子,可以在文字的帮助下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便清晰地发现自我的浅陋与无知。可以说,很多人的自我觉醒,就是因为读到了他人的成功,才发现了自己的成长痛点,才有了奋起直追的信心和勇气。他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很多痛点也许就是基于这样的反问,在某一个瞬间豁然获得。

分析痛点。从理论上来说,发现痛点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因为痛点往往就是引爆点,有了痛点就有可能会产生改变的意识和行动。所谓的知耻而后勇,这里的“耻”指的应该就是人生困境中的“痛点”。但是,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明知道自己的痛点,却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改变行动。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青年教师,他能够清洗感知自己的痛点——教学成绩不理想,却并没有找到提升教学成绩的路径,原因何在?这其实就是痛点思维的第二步,要学会对痛点进行合理归因。关于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内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特征;外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条件;综合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关注考虑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面对问题时容易出现归因不当的现象。比如说,A老师在参加完优质课评选活动后,没有获得理想的名次,从而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比赛有内幕,我只是来做炮灰”。这种外归因容易导致当事者形成推卸责任的习惯,从而失去自我反思、自我纠正、再次努力的机会,是一种不可取的归因方式。通常来说,合理归因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不主观臆断,要善于进行综合归因——对成功多进行外归因,多想想他人带给自己的帮助和环境带给自己的优势;对失败多进行内归因,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二是不为归因而归因,要为问题解决而归因——不过多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因素,要尽量寻找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并在可改变之处多思考、多研究。唯有此,才可以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发现自我改变和提升的路径与可能。

化解痛点。人生的升华与绽放,大概大都要经历三个过程:敏锐觉察,发现痛点;追根溯源,精准归因;知弱而图强,在软肋上寻求突破。还是以前面的青年教师为例,他若想在教育生涯中获得蝶变,就应该在发现“教学成绩不理想”的痛点之后,多在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进行反思,而不是归结于大家共享的教学环境。后来,我们一起做了做一次自我追问:同样的农村学生和学生家长,为什么其他老师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成绩?同样的教学评价手段,为什么其他老师可以脱颖而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我存在哪些不足和短板?后来,经过严谨的思辨和分析,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短板——师生关系不和谐。

“知弱”后的“图强”,首先要有的就是谋求改变的强大信心和勇气,然后就是改变的策略、方案和实践。关系大于一切,关系大于教育。基于这样的一份认知,这位青年教师从彻底摈弃自己内心里固有的、对农村学生的不信任开始,重新发现并珍惜农村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独立、淳朴、坚强等优秀品质,试着从内心里接受并喜欢自己的学生。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和努力,他终于获得了一份牢不可破的师生关系,教学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巨变”。在最近的一次交流活动中,他说:原来,我真正的痛点不在于成绩落后,不在于教学技能不足,不在于教学技巧不鲜明,而在于失去了一种关系,失去了对人的尊重。

发现痛点,分析痛点,化解痛点。于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成长方式。

(0)

相关推荐

  • 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判作业".从早到晚,包括周末的时间,只要有点闲工夫,就掏出手机,查看各校发来的资料,看得我头晕眼花,但乐此不疲. 各学校均组建核心团队,依据自己的选择--或是有温 ...

  • 成长型教师应该拥有这种思维模式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有的人浅尝辄止,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务,等着寻求他人帮助:有的人则孜孜以求,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将这一过程看作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两 ...

  • 教师成长路上最不容忽视的12个关键点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课堂,要通过靠近名师.释放潜力.挑战自我等方式,让自身发展目标和途径越来越明晰. 如何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找到正确的途径?希望本文为您 ...

  • 教师成长必读文章1500篇(中)

    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成长需要有效引领 如何成为智慧名师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 新教师专业能力透视:新教师如何才能加速度成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误区及对策 教师的五个 ...

  • 教师成长必读文章1500篇(上)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一:为什么做教师? 造就卓越的教师(1)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二:怎样看待教师职业? 造就卓越的教师(2)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三:怎样做教师? 造就卓越的 ...

  • 教师成长路上最不容忽视的12个关键点 | 支招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课堂,要通过靠近名师.释放潜力.挑战自我等方式,让自身发展目标和途径越来越明晰. 如何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找到正确的途径?希望本文为您 ...

  • 关于教师成长的一点思考

    从事教育23年,静下心来,想对教师成长的个人思考进行小结. 教师成长,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既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教师首先要有大德,做一个大写的人.只有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大写 ...

  • 搭建教师成长的三个梯子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越来越坚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景是课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那些所谓的研究啊,管理啊,设施啊都是为学校.教师.课堂和学生服务的.离开了学 ...

  • 课堂,教师成长的舞台

    今天,去嵩山路小学跟岗. 嵩山路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建校只有五年时间,也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提倡"悦文化"理念,用校长的话说是不激进,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学校提出:生命激 ...

  • 关于教师成长,这些一线管理者告诉你如何“培土”,怎样“育种” | 头条

    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朝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方向同步发展.那么学校该如何做好"培土 育种"工作呢? 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