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杜玉双: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才是课改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才是课改——

杜玉双 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室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才是课改

——参加《全国各大课改名校典型课、特色课现场观摩评析活动(通辽站)》随感之五

当前,对很多校长和教师来说,究竟什么课改,尚不十分清楚。而至于到什么程度算是课改,就更加茫然了。此中可以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的课改行动,实际上都是在云里雾里东蒙西撞的,从哪里来,要经过哪里,走什么样的路,到哪里去,这些节点都不甚明了,可能较为明晰的节点应该是“走什么样的路”,其它的都模凌两可,这样就可以用“课改在路上”来解释。至于路途的尽头在哪里,有没有可以停歇的驿站,都是盲点。无怪乎有的驻足观望,有的隐匿逃遁,有的怅然若失,有的摆手告饶,有的拉纤般地苦苦前行,这就是很多学校实施课改的写照。这样就需要解决一个急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什么才是课改?这个问题,其实课改名校已经从行动上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从学科教学到教学教育才是真正的课改。

一、学科教学的传统化视角,限制了教学思维的拓展。

所有的教师,都是在传统教学之下接受教育的,而且绝大多数教师都从事过了传统教学,传统教学的思维和印象也就根深蒂固。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实施课改简直就是脱胎换骨,甚至是“要命”的事,课堂上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无不与此有关。课堂教学的窄化现象较为突出,将教学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教育的成分已经淡出教学活动,仅存的是没有活力、没有情感,死板而僵硬的死知识传授,讲解、记忆、单纯做题训练、意义不大的测验与考试,几乎成了教学的全部,教知识、教死知识、死教知识也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好像这就应该是教师的唯一职业内容,如果讲授和培育其他方面的内容,都属不务正业或多此一举。

学科教学,实为学科知识教学,说穿了就是“被教学”和“被学习”,主要存在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教材为本,二是资料为本。前者就是一些教师所谓的“砸实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了解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重复测验,直到考试为止,其目的是考试不丢分。后者则是一些教师所谓的“精讲多练”,把教材内容讲授完成后,有的甚至还突击教学进度,然后马上利用各种资料加以大量训练,练习各种题型,进行题海战术,有的甚至都不进行题型选择,只在训练量上下功夫,以求达到会解题、能记忆、能考试的目的。这两种倾向都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即知识教学,而非能力教学,并且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强制性特征非常明显,无从谈起自主学习。

设想一下,如果在这种情形之下进行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会怎么样呢?那比登天还难!我觉得,很多教师的困扰和纠结就在于此。一方面存在向课改迈进的愿望,另一方面被学科的知识教学所羁绊而迈不开脚步,这个矛盾不可调和,很多人也不知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即便使尽浑身解数,也挣脱不了困扰,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得不束之高阁,这是必然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那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还没有打破,教学只认为是教知识,让学生“学到”知识。转换一个角度,教学还只是让学生“学会”,至于怎么“学会”,由于学科知识教学思维的限制,还放不开这个程度。如何改变学科知识教学的思维呢?那就要教师首先转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定位,从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怎么学更好”。对于“过程与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局限于自己“教的方法”,很少考虑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需要教师去教的,而不是有了方法学生就能自行掌握的。另外,学校要通过课型和课堂教学结构化等方式,强制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促使教师打破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的藩篱,向学科教育靠拢,逐步丰富和完善学科教育功能。

  二、学科教育的宽领域行动,助推了课程功能的实现。

学科教学已经狭窄到单纯教知识的境地,而学科教育则是在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的范畴内的教育活动,让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方面,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大大超越了学科教学的范畴和标准,会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会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会将学习方法最多化,会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学生学习也会自主与主动,这些其实就是课程功能的体现。

为什么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进行了区分,就是因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这和课程功能是南辕北辙的,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所说的学科教育,单纯理解起来还有些朦胧。那么,学科教育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呢?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的做法,就是一个鲜活的样本。这所学校提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新的理念,立足于国家课程,开发并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的校本课程。

      语文校本课程分为三类,基础性课程设汉字课、写字课、朗读课、成语课、诗文课、经典课;文本性课程设阅读课、文学课、影视课、名曲课、名画课、历史课、戏曲课、时政课;实践性课程设观察课、地理课、棋艺课、体能课、规划课、礼仪课、民俗课、家政课等。

      数学校本课程划分为三类:讲授类课程设数与代数课;阅读类课程设数理阅读课、数字阅读课、图表阅读课、图形阅读课、数学故事阅读课;实践类课程设生活实践课、数学家政课、数学时政课。

      英语校本课程划分为三类:基础性课程设字母课、书写课、词句课、音标课、综合课;阅读性课程设诵读课、阅读课、影视课;实践性课程设写作课、时政课、情景课、民俗课。据去年听这所学校的教导主任的课时得知,这些课程并不是每周都上,而是以月为单位轮流开设。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是学科教学,什么是学科教育了,那就更知道什么是语文教育,什么是数学教育,什么是英语教育了。当然,这所学校是全国的课改典型学校,其他学校的学科教育未必要达到这个标准,但毕竟是需要学习的。就拿语文来说,可能有的教师认为,“煽情”就是教育的成分。作为语文课,“煽情”有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毕竟那是一种“语气场”,而不是真正的“情感场”。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产生内心体验,必须存在情感体验。本次活动,这所学校的阅读展示课,教师没怎么煽情,但让孩子说体验时,不止一个孩子哽咽。当场我自己就有个反问,已经入情入境入心的体验,难道还需要刻意记忆和背诵一些东西吗?有了这些体验和感受,难道就不能写出文字来吗?

三、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要以《课程标准》为本。

无论怎么说,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都是一种升格,也是一种跨越。也可以这样理解,学科教学就是教知识、学知识;学科教育不仅学知识,还有运用知识,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中还要有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科教育还要有思想、有情感、有体验。其实,学知识、用知识、体验情感之间,并非是割裂的、独立的关系,用过的知识往往不需要反复识记,体验过的情感不需要胡编乱造,特别是具备了学科教育的思想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学知识当然需要积累,纯粹的记忆性积累其价值究竟有多大,题海和题型战术究竟能覆盖多大的范围,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率”和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早就证明了记忆、遗忘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掌握和具备了一门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这门课程的所有领域都能覆盖。就拿数学来说,其《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数学思考”当中就有规定,“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说明,数学思想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始终的。我听过很多数学课,运用数学思想讲课的教师微乎其微。我倒觉得,不运用数学思想的数学课,那就是学科教学,甚至是“算术课”,根本称不上数学教育。算术,所强调的是算理、算法、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而数学教育就具备了数学思想教育,比如转化思想、整体思想、分类思想、数型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解题时完全可以运用这些思想去解决,至于各种题型是属于数学思想之下的产物。那么,数学教学为什么非要在“算术”领域死缠烂打,而不在数学教育领域高屋建瓴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或者与数学教师的个人数学素养有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不管哪个学科,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要把《课程标准》当成“教义”,来逐字逐句地把握,像阅读小说那样学习课标不会起作用,这样才能逐步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也才能体现出课程功能。

冲破学科教学,跃升到学科教育,对很多教师来说肯定是一个阵痛,更是一种突围。目前情况是,不突围过得了今天,突围了才过得了明天。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何尝不进行大突围呢?期待突围后的明天更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