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一章

(0)

相关推荐

  • 传统国学文化《道德经》第4讲

    昨天,给大家讲了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的"上善若水",也就是说,要想做个至上至善的人呢,就该有个像水一样的好品质.做人做事呀,就应该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宽容又能够包容万物 ...

  • “积德”的路径在哪里呢?

    简单来讲 道指规律 德指的是人按照规律做事情.(人与大道的契合情况!) 什么是积德呢? 积德就是按照规律做事! 什么是缺德呢? 缺德就是违背规律做事! 假如你做的一件事情是符合规律. 你每执行一次,就 ...

  • 《道德经》感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又称为&l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的最后感想.他知道,世上已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与言论,这都是他所谓的"言&quo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已知大道,而不表现出来,这是最高明的德.知大道而不表现,这也是大智若愚的内容之一.为什么为表现出来?大道不是求物利的工具,所以不用表现出来让人赞赏.真知,是透彻之知,透彻之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大国者下流,就是以谦德对待其他国家.这是很难做到,所以老子才特意提出,要治大国者注意.大国人多物力强,往往不自觉地就有了盛气凌人的心态,这就不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庄子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天下就成了无为而治的代名词.道家为什么极力反对有为?他所指的有为具体而言是什么内容?这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节点.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行大道也不能有心或用心,凡有心或用心,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符合道的精神.所以老子明言不可介然有知以知大道.了悟大道,本身也是知,但不可以知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人各有其志,有的人爱好道德典坟,进德修业,要做一个君子或圣人.唐玄宗大概就是这种人.但有的人却不爱好这些,而喜好兵谋韬略,愿从事攻战杀伐,立功疆场之上,如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也是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的最好说明.治人,不就是统治天下吗?事天,也是统治天下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为天子者,是天命所在,是按天命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