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七章

(0)

相关推荐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行大道也不能有心或用心,凡有心或用心,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符合道的精神.所以老子明言不可介然有知以知大道.了悟大道,本身也是知,但不可以知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这里是讲宇宙生成的过程与条件.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所以唐玄宗称之为妙本,这是他的独特称呼.道不是直接产生万物,而是为万物的产生创造条件,即由道生出自然冲和之气.有了这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若一个人从生下来,就不出户不窥牖,那么,他到老死,也不会知天下和见天道的.所以这是有条件的.这个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道的精神就是清静无为,道的无为是对万物不加干涉,让万物各按自己的活动规律进行活动.这就是道对万物的作用.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这个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是如此,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明太祖注:大道若愚,似乎真愚,若言我真大道,吾道久矣.又云其细,务要守道坚,造化精. 道超乎万物,故为最大者.最大者无形无象,不能用自然 ...

  • 老子《道德经》五十七章:取天下的三个原则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主要讲了"以无事取天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只有少私寡欲,才能够享受清净悠闲的生活. 欲望没有这么强,目标定得没这么大,那么就轻松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也是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的最好说明.治人,不就是统治天下吗?事天,也是统治天下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为天子者,是天命所在,是按天命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