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五十七章:取天下的三个原则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纯原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精校版修订按语: 道德经 ...
-
老子《道德经》上下篇
老子道德经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 ...
-
道德经日课057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57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
-
高恒解《老子》之五十七
高恒解<老子>之五十七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
-
《道德经》五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于后面二章贯穿一条主 ...
-
道德经解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57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之心得
第五十七章 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
-
为什么老子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怎么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 ...
-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 ...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 ...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悟读述杂【57】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160;《以正治国》悟读述杂【57】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老子在这一章节,继续很明显的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即以无事取天下,即无为. 先贴下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 ...
-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庄子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天下就成了无为而治的代名词.道家为什么极力反对有为?他所指的有为具体而言是什么内容?这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节点. ...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七章:常守道朴万物自宾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七章(无为篇第三章) 常守道朴 万物自宾 (原第32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