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通谷穴
腹通谷穴(fù tōnɡ ɡǔ xue)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别名:通骨穴。腹即腹部,通即通過,谷即水谷,此穴在腹部,為通過水谷之處,故名腹通谷。通,有通達之義。谷,為山間流水之通路。本穴在幽門穴位之下。幽、谷,俱陰象也。《詩經》云:“出于幽谷。”本穴與上脘平,是處為腎脈、沖脈通過之所,上胸而散。《黃帝內經素問》謂:“谷道通于脾。”即水谷由食道下行入胃,化氣之后,脾氣散精,如行幽谷之中也。本穴治癥,關于脾胃者居多,且能上通下達,故名通谷。通骨穴。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位置】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功能主治】
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穴位配伍】
配内关、中脘治胃气逆;配申脉、照海治癫痫、惊悸;
配上脘、足三里治纳呆。
配胃俞、足三里,有健脾理氣調腸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脹。
配關元、氣海、中脘、足三里,治胃下垂。
配內關、中脘、合谷,治惡心、嘔吐。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冲脉、足少阴会穴。
《針灸甲乙經》:沖脈、足少陰之會。
《針灸甲乙經》:狂,癲疾,陽谷及筑賓、通谷主之。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渦戾不端,通谷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
《備急千金要方》:心中潰潰,數欠,癲,心下悸,咽中澹澹,恐。
《循經考穴編》:心氣攻注,兩脅疼痛,口吐清涎。
你身边的健康顾问。公众号联系人:赵先生,手机号:18568446039,微信号:
HNayzds,抖音号:ay6392,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吉祥春天12号楼5单元1楼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