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发布|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作品选登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共评选出69位获奖及入选作者。其中,金奖2名(书法创作方向1名,理论研究方向1名);银奖5名(书法创作方向3名,理论研究方向2名);铜奖8名(书法创作方向6名,理论研究方向2名);入选54名(书法创作方向44名,理论研究方向10名)。现将获奖作者作品进行选登。

书法创作方向金奖·崔寒柏

颁奖词

篆隶相参,志在楷行。
熔冶魏晋,立根唐宋。
自出机杼,卓然有成。
雍容和穆,笔饱墨浓。

他少年成名,旅居海外十三年,苦心孤诣、讲书论法,依傍前贤、技道并进。他的创作不追时风,崇尚自然,式古韵新。崔寒柏的书法生涯见证了书法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获奖感言

最初打算投稿时,我就决定选三本册页。一则在册页上创作是我的强项,二则评委一旦注意到册页就必然要近距离观看,这样一来,就能让评委看到我的“强项”。

在此之前,我凭大楷册页已经得过两次全国大奖。平常写大楷册页很多、很熟、很爽,当然,也很有自信。因此,交一本大楷册页是必须的。

小楷册页,我用来书写自作文章。我的书论有几十万字,摘录了《论临帖》一文中数段。由于白话文有些平淡,便用同一支笔,选择各色各类笺纸,点点戳戳、随意赋形,这样形式感就凸显出来了。

三本册页,楷书占去两本,剩下的一本一度让我难以抉择。因为近期自感大行草进步最大,写得也最多,但是说实话,大行草能否让评委“买账”我并没有把握。素白的册页写惯了,正巧翻到一本扇面册页,便拿来一试,结果一上手,小行书写得就很顺畅,于是一挥而就。写完回看,虽整体形式变化不大,但自认为气息尚佳。

目前,大楷、小楷、小行书是我最为自信的几项。这次的投稿作品,与平时偶得的佳作相比,并不是十分理想。可即便如此,还是得到了评委的赏识,这只能说明平时的训练和自然书写保证了我的平均水准。

这次投稿能够获奖,要感谢天津书协的信任与督促,感谢兰亭奖评委对自然书写状态的肯定,当然更要感谢我一直提倡、一贯坚持的自然书写!

书法创作方向银奖·谷松章

颁奖词

鸟虫篆印,独具匠心。

穷尽巧妙,复归雅净。

书出汉金,清水芙蓉。

入古愈深,所得愈新。

谷松章数十年耕耘印田,尤致力于汉玉印和鸟虫篆印的创作,苦心经营,极尽能事,印风瑰丽,华丽优美。又勤于著述,为当代篆刻艺术的繁荣付出了努力。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鸟虫篆印是篆刻艺术中最具美术意味的形式。鸟虫篆印肇始于战国,兴盛于汉。流派印兴起之后,鸟虫篆印发展缓慢,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方介堪先生异军突起,引领鸟虫篆印逐渐形成热潮,延续至今。我以为:鸟虫篆印不贵繁复而贵清雅。我的鸟虫篆印,以秦汉鸟虫篆印的盘曲规律为基础,以汉鸟虫篆玉印的纹饰造型为主要纹饰来源,注重条理性,追求高古、雅正、洗练的风格。同时,我广泛汲取商周秦汉的各种纹饰特别是玉器纹饰特点,以动物纹样在鸟虫篆印中的运用保持造型古朴、简明适度为标准。经过多年努力,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鸟虫篆印纹饰语言。我特别重视鸟虫篆印朱文、白文的统一,通过对鸟虫篆印文字“印化”程度和美术化程度的把控,兼顾朱文、白文的平衡发展和从技法到韵味的高度协调。

我的书法取法汉金文,略融入秦印文字意味。汉金文是汉代青铜器铭文,以篆书为主,或多或少地也加入了一些隶意。汉金文结体方整,凿刻者线条挺劲硬朗,铸造者线条含蓄凝重,变化多端。我学习汉金文的方挺硬朗,同时为了避免过度程式化,有意加入一些秦印文字的率意与变化。书写时,在保持汉金文方整挺劲风格的同时,在篆书与隶书、书写与制作之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力求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书法创作方向银奖·张利安

颁奖词

王米赵董,笔法精通。
清雅圆润,细腻严谨。
笔塚墨池,心无旁骛。
陶冶性灵,五柳云林。
张利安笃爱书法,初心不改,根性优雅,无橘枳之变,在帖学一路骎骎而行,时造新境。主张在自然书写中体察笔法,不落描画之病,每有所作,力避流俗,冲和古雅,平常中见匠心,耐人寻味。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获奖感言

在书法创作中,起点也是终点,周而复始,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寻求新的肯定与否定。这样一日自有一日之感知,一月自有一月之心悟,一年自有一年之提升与感通。不断深化思辨悟性和提升手上功夫,自然会水到渠成。书法的自我风格不是任意能创造出来的,更不必刻意追求,应是持之以恒,常思常新,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地悟化出来的。

书法创作方向银奖·林景辉

颁奖词

博涉诸体,行草专精。
追踪唐宋,步武明清。
酣畅淋漓,点画功深。
万千气象,澎湃其心。
林景辉勤习书法兼好诗文,两相滋养颇有心得。其态度崇尚古典,力主中和,在古今人我间善取舍,其书技法娴熟而去甜俗,气势张扬能避狂怪,横锦列绣不忘素朴,持长枪大戟未离斯文矩度,前程可期。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获奖感言

三幅作品之中,八尺中堂大草难度最大。小稿初成之后,以惯用长锋笔就八尺整纸,欲造遒健苍茫之气,然纸偏厚而枯涩积重,草意不达。十多遍后,皆不得要津。转以六尺拼接,始有几分模样。大草以气象沉郁、行间生发为难点,此作似可兼得一二。内容以自作七律《源流时代绍兴论坛感赋》,亦切题。横卷草书自作诗《登黄山二首》,以连绵畅达为立意,而开合跌宕、抑扬顿挫,皆欲自然推移。精选绢本底涂写意山水与文意契合,落款亦拟山水画题法,悉心经营,唯愿不着痕迹。行书条幅气息力求古雅基调,采用仿古熟绢。行气贯畅而断连离合、纵横交错,章法空间融通谐和,使之自然流落、从容闲适而层次第开。

三幅作品历经数月、数十遍打磨,虽不能完全尽意,然当下所思,大率若此。既成墨迹,亦为心迹。

书法创作方向铜奖·刘长龙

颁奖词

老米手段,并参颜行。
醉心二王,久久为功。
废纸三千,强学博闻。
恣媚俊逸,落笔如风。
刘长龙发心攻书,以苦为乐,专心致志立足行草,其创作不激不厉、标榜中庸,技法精熟,讲求线条的张力和质感,振迅天真、自具风华。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辽宁书坛长期致力经典、提倡临帖的成果。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学书二十余载,自知愚钝,故始终未敢懈怠。初学唐楷,虽潜心摹拟数年却未得法理之要领,全凭记忆贯注于心手。后涉猎米元章《苕溪诗卷》体会其用笔精神,一改往日描画陋习。然而,曾一味追求米书“刷字”风范恣意表现笔墨性情,逞一时之快险些误入歧途!幸得书界前辈指谬,推荐二王经典法帖以正书路,以《集字圣教序》为主,兼习《阁帖》及手札等。渐悟文雅平和雍容之正大格局,逐渐摒弃多年习气。

近些年,我曾热衷于大字创作,取法《郑文公碑》及汉魏铭石诸法,尝试碑帖融合,但尚未形成规模,偶尔“试水”国展,以期检验和调整创作方向,探求系统技法之规范。作为国展这一竞技平台,其具有一定的客观导向和评判准则,作品能入展应有其合理因素,但仍须客观理解传统与时趋之宿弊,切须冷静思考把握创作,力避盲目跟风!每逢展览创作我皆力求能尽己力而随天命,如此,任何结果方能坦然视之。有佳绩当感恩命运之眷顾!感谢评委专家之鼓励!更要感谢给我指导帮助的所有老师及同道!

书法创作方向铜奖·杨科云

颁奖词

二王法脉,宋贤精神。
恬淡古雅,功力精深。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芝兰玉树,少年老成。
近几年一批八、九〇年代出生的书家风起云涌,成为书坛猛将,杨科云就是其中代表。他的作品以二王为基,得宋人风仪,点画精到,气息清和,能以楷、行、草三件书作获选十二届国展,可见实力超群。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获奖感言

庚子多难,神州有疫。然万物有灵,向阳而生,华夏大地,群雄协力,送走瘟神缓缓去,迎来拨云见日时……

“疫”时不便,闭门不出,偶读诗文,临池观花,人有悲欢,月有盈缺,声有飞沉,花亦有喜怒。夕阳佳月,烈炎浓寒,调笑以欢呼,垂帘以寄梦,大则弥于宇宙,细则摄于毫厘,万物皆合乎其道,顺时应天,道法自然,书法亦当如此。凡尘多俗事,唯以书自娱,得废纸三千,拙作成叠,然不韵者众而妙者鲜也,偶有得意,则视为“暇余之作”。

凡书者皆有梦于兰亭。暇余之作,以应兰亭(奖)之征,幸获铜奖,有“无心插柳”之喜耶!欣喜之余,更当勉励。自知书道漫漫,星河不及其一,乾坤难容其迹。由技入道,以文养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方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习书之途,甘苦自知,瞻彼日月,悠悠吾思,法理有常,而意无常,人生有涯而艺无涯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形在法理之内,心存山水之间。

书法创作方向铜奖·陈靖

颁奖词

出秦入汉,沉迷古玺。
印由书出,尊古维新。
雄强恣肆,浑厚华滋。
楚简篆意,看家本领。
陈靖少年早慧,冷静善思,出身汉碑之乡,思接上古,长期致力先秦古玺的研究与创作,深入挖掘古代艺术资源的当代审美价值,其印作活用古典,注重原创,气息醇厚,苍润雄强,令人为之神旺。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中国古代先贤谓“道”者,论之已甚。“道”为中国哲学之心,艺为中华文化之缆。文以载道,艺以弘文。

为艺之法,古人云,必先立志。志道者,当有“修齐治平”之心。此即大道,人人宜修,为艺之道亦然也。

书印艺道,技法为本,纯以技炫胜者,则近乎匠,弃技而空谈艺论道,有欺世盗名之患。匠人、匠心,一字之别,差之天壤。吾以为书印艺道,技精以外,亦需致思绪于金石,忘寝食于翰墨,参化古意于本心,生发性灵于自然,善读书,贵力行,蓄素守中,淡然平和,率真超拔,养浩然之气,方可得文人风骨,入艺之大道。

近钟情于战国古玺陶文临习,摹写重法尚韵,消而化之求形散神聚之气,融通辨道,尊古为新也。

“技”乎,“道”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法创作方向铜奖·林峤

颁奖词

书坛老将,画界精英。
汉碑章草,法古本心。
潜修静养,元气充盈。
巴蜀扬名,不忘山阴。
林峤是当代书坛中生代书家的优秀代表,也是“巴蜀画派”的先锋主将,数十年潜心艺事,书画并进,深入生活,情系乡民,实践了“立人品、储学养、扩眼界、美气质”的艺术主张,不断进取,成绩斐然。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我这次兰亭奖获奖,意外若惊,鼓舞非常。承蒙评委老师们看重,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如今复吟细味,书写的个性风格、轻松自然的书写状态,可能是这次偶尔获选的关键。

我认为,书法也应讲究“气色”(清蒋骥《传神秘要》)。气色者,神气情趣,墨色纷采,不在一点一画,而在整体的蔚然可观。书法作品不唯欣赏单字,最重整体“气色”效果,既要有通幅笔法形态上下前后的贯气,还须有墨法枯润随机的自然变化。

我一向奉信清代唐岱《绘事发微》里讲的“艺成而下,道成而上”“书画有正派,须得正传”的说法,视为笔耕至理。艺家出门首先路子要正,得正传,勿亲歪道;其次埋头为艺,一定要远离熟俗;沾染熟俗,未必不能成艺,但失去正传,自陷下次,习俗愈久,日后愈难打理。

书法艺术的创作很像长亭短亭送别友人,就此别过,可能会留下一些遗憾和惦记,最后都会翻篇成为过去;只有储学悟觉,再次投入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好的作品不负期待。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临摹或创作书法作品都必须尽心追求,不懈努力。艺无止境,长亭更短亭!

书法创作方向铜奖·彭双龙

颁奖词

不趋时趣,敬慕前贤。
既能妍美,复求平淡。
君子之风,搏象之力。
五入兰亭,名动书坛。
彭双龙儒雅优游,志存高远。习书自颜、褚楷书入,兼擅隶书,尤精行草,遍临晋唐名帖又得宋元风流,用功之勤,金石为开,不追险绝,意思冲淡。临池之余,重视书学修养,有论文在全国获奖,殊不易得。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获奖感言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书道之本,存乎两端,曰功力、曰学养。功有深浅,学分高下。非夫心闲手敏、功深学高,其孰能得之乎?然道之所生,关乎心性;心若不正,德焉能成?故心之所发,见之笔端,显于言行,发为精神。余自髫龀学书,寝馈多年;然学浅才疏,彷徨门外。今幸蒙不弃,获此殊荣,自忖德薄才鲜,不胜愧赧。唯以勤补拙,鞭驽策蹇,正心诚意,功学相参。以期日新日进,不负所望耳!

书法创作方向铜奖·樊利杰

颁奖词

洒脱犀利,书坛名记。
交游百家,味古察今。
倾城之爱,高韵深情。
驻足华亭,秀逸恬静。
樊利杰足迹遍及海内,观千剑而后识器,他的书法坚守古典,秉承文人书风,温润典雅,精到澄净,行云流水,淡泊天然,与其“不求轰轰烈烈,但愿不绝如缕”的人生态度互为表里,神完气足,殊足品味。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获奖感言

二三十岁时表现欲强,喜欢激情澎湃、才华横溢的作品,作品讲究形式美,强调对比、造险,注重节奏感,意气风发,风流潇洒。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法的理解与审美发生了变化,越写越有敬畏感。现在更欣赏沉稳内敛、气韵清新的作品。书法与做人一样,风流潇洒固然可以,但这不是所有人生。人之悲欢,境遇之顺逆,不可能只通过“潇洒”来表达,或者说只是通过规定的技术手段,很难去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

以诗文和笔墨记录身边事,表达喜怒哀乐,抒写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既是历史所需,也是时代责任。兰亭之精神体现在文书俱佳,内涵丰满。此三件作品内容,全然来于自己的内心,所际所遇,不吐不快。律诗、绝句适合书法创作,而现代文则不易表现。旧体组诗《游学诗四首》记录了我在游学中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旧体诗《观画》描写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母亲的心愿》则倾注了我最朴实真挚的感情,并借此表达对母亲最深的思念。

这几件作品,展现的便是一个完整的自我。

理论研究方向金奖·孙慰祖

颁奖词

沉潜寂守,数十暑寒。
笃志金石,倾情印学。
探幽索隐,溯本究源。
发凡奥义,创获丰赡。
孙慰祖对古代封泥研究所做的学术研究,倾注了数十年的精力与时间,是该领域学界公认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其著作《孙慰祖玺印封泥与篆刻研究文选》系其长期进行古玺印研究的论文汇编,在玺印起源的探讨、古玺印断代方法、西汉官印与封泥的分期、古晋官印鉴别、隋唐官印及体制研究、唐宋私印研究、元代八思巴私印研究、出土元明印章研究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我六十年前在课余学习书法篆刻时,仅仅是感兴趣。后来竟成了大半生迷恋,在文字的小小空间里翻来覆去,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历史文化哪怕一个小小的分支,都因为其丰厚的底蕴而具有令许多人一生深情无悔的感召力。

篆刻创作对我而言总是一种愉快的玩耍。艺术发生的本源就在于人类玩耍的天性,只是慢慢变得学术化起来,成了需要经历训练的严肃玩耍。在冷寂和理性的研究工作之外,创作往往是转换和抒发兼而有之的事情。我觉得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投入学术研究是在具备较好的创作能力之后,他的研究能够进入感性和理性相穿透、融会的状态。

近几十年我的兴趣落在一些冷僻的课题上,尽管多少有点“望尽天涯路”的苍凉感觉。人类大约总有一种不倦于探求未知领域的天性。在四周一片寂静的夜晚,面对古人所遗的吉光片羽,思绪自由畅达地寻找与历史内在逻辑相对接的线索,实在是很令人满足的。

过去的部分结论正在改写,“改写”标志着不断接近历史真相。历史条件同样也限制了我们的学术高度,后人的成就会更新一部分内容,突破更多的内容。如果我们的工作还有一点作为基础性的、在某些环节上起到开拓作用的价值,也就表明这一阶段是有意义的。

理论研究方向银奖·张天弓

颁奖词

青灯黄卷,韦编三绝。
魏晋名物,先唐书学。
钩沉奥义,析论精博。
寻途王学,喜有新获。
张天弓系列论文《王羲之尺牍草书之“今体”辨析》等14篇,立足魏晋历史文献的通览和广泛钩沉,紧紧围绕王羲之书法审美理论和书法艺术评论等方向展开考辨,深入浅出、考证研究、学风扎实、新见合理,廓清了书法史长期认识模糊的一些问题,取得了较为令人信服的推进性结论,对书学史研究有较好的补益作用。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本届兰亭奖提交计十四篇论文,分为三类:即王羲之书法的审美、书法审美理论、书法艺术评论。这十四篇论文,是从这一时段三十余篇论文遴选的重点成果,也是笔者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与书法艺术审美研究长期积累的最新探索。我们研究者,要坚持文化自信,要有世界的眼光,尊重历史,崇尚科学,应该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国书法审美学,促进书法事业发展,在书法学科建设、全民审美普及与提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理论研究方向银奖·程渤

颁奖词

时代为经,地域为纬。
元代书学,复古寻绎。
通览演变,视野开阔。
阐幽发微,多有创获。
程渤的著作《元代书法家群体与复古观念研究》以时间、书家群体所处地域为依据,对元代书法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系统梳理了元代书法家群体对该时期复古书风的兴起与流变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在研究元代书法及复古思想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视野开阔,分析透彻,归纳清晰,对元代书法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拙著《元代书法家群体与复古观念研究》的初稿是2012年至2015年我于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美术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尉天池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初稿完成并通过论文答辩以后,陆续又有一些元代书史的新资料被公开,这给我带来新的思考,也觉得有必要进一步调整文章结构、充实文字内容。2017年,这部文稿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于是借正式出版的机会,对其进行了一次全面地修订和增补。本书从2012年构思至2019年完稿,前后历时八年,即便如此,出版后仍发现有诸多不足和缺憾,由此可见治学之无止境。盼望这本小书能抛砖引玉,迎来元代书史研究更多成果的面世。

理论研究方向铜奖·朱琪

颁奖词

笃研印学,著述良多。
前贤个案,续有涉猎。
考稽史料,究疑辨难。
臧否得宜,方法多元。
朱琪的著作《真水无香——蒋仁与清代浙派篆刻研究》,该著主要围绕蒋仁进行个案重点研究,从社会学、艺术生态学、美学等多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蒋仁的生平、交游、艺术观、篆刻艺术等内容,并就浙派传世印章与印谱的鉴定与辨伪,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具有较好的拓展性与深入性,是篆刻家个案研究中比较有学术分量的著作。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蒋仁是我“西泠八家”研究计划的起点,书稿八成以上的文字完成于2008年之前。今天重读已有恍如隔世之感。这本小书不过是世间众多可有可无之物之一,但于我个人而言,却承载了少年时代的篆刻梦想。我自十三岁学篆刻,对蒋仁作品最为心折,与之相关资料的匮乏,亦激起我强烈好奇心,于是才有了这一连串的探寻与解惑。我认为,蒋仁是清代艺术史上一位平凡而不可或缺的人物,一如《石头记》里“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异样人物”。解读蒋仁的内心和艺术世界,注定不会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只简单到如一帧偶然翻开的小品,清淡隽永,却回味无穷。

我主张治艺术史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宏不能观,微不能察”,只会形成偏颇甚至虚妄的见解。蒋仁是一个单纯而封闭的艺术史人物,其艺术和思想内涵却极丰富,我能做的只有尽可能还原与他相关的细节,并作客观地解读。我想,也唯有追根问底,深挖苦掘,才能找到突破口,前人论篆刻章法有“于逼仄中得掉臂游行之乐”之语,庶几近之。

文字是心境的记录,回想当年的写作状态,全然不似今日的倥偬,因此行文的节奏,也还算是可心。但此稿毕竟完成已十年,它是否还能符合当下读者的口味,只能由读者去检验了。

理论研究方向铜奖·李正庚

颁奖词

视角独特,学科多元。
钩沉文献,材料丰赡。
“五制”之分,宏概缕析。
论说允当,不乏创获。
李正庚的著作《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从史学与制度等多角度、多层面对先秦至唐时期的书法教育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该时期书法教育制度的发展状况和阶段特点,系统勾勒出官学、私学、家学及侍书、选官制度的发展轨迹,厘清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内容、形式、方法的规律,尝试探究了古代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对书法的影响。选题新颖,材料翔实,论证有力,为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的研究拓展了新视角。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本书主要内容是从教育制度、政治制度、铨选制度等方面,就唐代以前的书法教育进行资料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做了很多细致、有价值的研究,本人选取制度研究视角来观照唐以前的书法教育,应该还算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视阈。是书能在第七届兰亭奖获奖,亦喜亦愧。由于作者本人学力和才识所限,许多地方阐释还不够充分和详细,仍感有“学”而无“问”,我将以本次获奖为动力,不断在书法理论研究中深入探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