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出于这3个目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当下文明社会的的大背景下,“谢谢”这个词语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文明用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人们在得到帮助之后随口道谢,“谢谢”这个词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学历的提高,“谢谢”这个词更是变成了一部分人的口头禅。哪怕是得到别人微小的帮助,他们也会马上将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时间久了,难免有一部分人就会觉得这种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是在假装客气,假装清高,假装有礼貌。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会说“谢谢”的人,其实是有以下三种目的。
第一,想要增强社会责任感、道德感重
在心理学研究分析中,人类的潜在意识也就是潜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意识,二是潜意识。
人类脑海中的潜意识可以跟随我们的内心所想,把原本不存在的事情想象成为真实事件,当我们脑中的画面越清晰,潜意识把这个画面想象成现实的几率越大。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于我们的潜意识所呈现出来的,潜意识的念头,造成了今天的你自己。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更加喜欢发散自己的潜意识。
对潜意识的绝对抑制是不正确的,但是对潜意识的绝对发散也是不益于健康的,只有达到二者协调发展的状态才是最合理的。
在我们的身边,那些经常把“谢谢”二字挂在嘴边的人,是思维上意识和潜意识达到了平衡的人。他们在生活中习惯说“谢谢”,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并且尊重社会规则,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在内心钦佩他人。
第二,想要打破常规、打破偏见
适应性偏见(Adaptive bias):是指人们通常低估了自己的真实适应能力,并且高估了身边事物在一段时间后对于自己的影响。人们对任何一件事,拥有了之后就会变成习惯。
好东西用久了会习惯,坏东西用久了,一样也会习惯。就像陌生人帮了你的忙,你就会特别感谢陌生人,但如果是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帮忙,你就不会特别的感谢你的朋友。
所以人们经常在这种适应性偏见之下,渐渐地失去了对其他人的感谢,也就变得不怎么说谢谢了。
反之,那些还能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正是那些打破了偏见,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的人。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往往可以给别人带来一个不错的印象,这样的人在处理人与人的交往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这样的人不喜欢欠别人人情,他们的内心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别人帮助了他,他都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随口说出的“谢谢”便是一个间接偿还人情很好的方式。
第三,希望得到他人的感同身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年纪越大能与别人吐露心声的机会就越少,尤其是在碰不到合适的聆听者时,但是如果能遇到能够与你感同身受的人,那就可以大胆地和他分享你的心事了。
感同身受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形成与他人的情绪上的共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感同身受是:“能够感受到对方内心的真实情感,也能够从这样的情感中清楚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那些可以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通常都拥有强大的同理心和强大的感同身受的能力。他们往往可以瞬间感知到别人给他带来的变化,也能够明确感知到对方对自己的支持和鼓励,也能立马给予反馈,执行能力较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这种人能够更认真地倾听他人的倾诉,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人的感受,同时给予他人良好的建议或安慰。
同理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较强的人,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十足的理解和足够的尊重,这使他人愿意向你吐露心事,毫无保留的和你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所遇到的问题。
这类经常说谢谢的人自我认知能力强,与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能快速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于他们来说,说谢谢他们的本分。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