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这个家族,“一门三督抚”、名流辈出,真正的家风传承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南昌近郊,在烟雨朦胧、如诗如画的鄱阳湖畔,一座古朴而宏大的建筑掩映在乡间的青翠绿荫中,这就是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居住在汪山土库的人家并不姓汪,而姓程。很多人一听到“土库”这个名字,就觉得这个地方肯定是由很多土堆起来的,事实远非如此。

汪山土库

那为什么叫其“土库”呢?原来,赣语地区多把大型的青砖瓦房称为“土库”,加上地处汪山岗,这座程家大宅院便得了此名。

正是这座了不起的“土库”,承载了中华民族又一段为世人称赞的家风传奇。

汪山土库

清嘉庆以来的近200年间,这里名流辈出,共走出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100多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

特别是清道光年间出现了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兄弟同为地方督抚的盛况,人称“一门三督抚”。

这个本靠耕作为生的普通小家庭,到底是经历什么,才让她从偏远乡间崛起,又演绎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家族的历史印记,感悟程氏家族的家风正气和悠悠过往。


“鸭太公”家出了“一门三督抚”

鸭太公?何许人也?鸭太公名曰程玉碌,是程矞采兄弟们的曾祖父。

程氏家族原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耕小家庭。据《南昌县志》记载,始迁汪山的程氏玉碌看上汪山“山可樵,水可饵”这一风水宝坻,定居于此,靠种田养鸭为生,渐渐富裕。

他为人十分质朴、乐善好施。有逃荒讨饭者、遇天灾人祸者,他都要尽其所能进行施舍和救济,当地穷人无不称颂,尊称他为“鸭太公”。

“鸭太公”种田养鸭的同时不忘子女教育。乾隆年间他让自己的儿子程启垣开始读书,但没有考取功名,两个孙子程逢寿、程逢禄也读了几年书,还是没有考取功名。

但他们并不气馁,觉得应当请最好的塾师教学。于是,他们先后请到了当地颇有名望的先生程聘野、熊豹文来教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810年前后,程逢寿的儿子程矞采、程焕采,程逢禄的儿子程楙采在良师的教育下,相继高中进士,此后汪山程氏命运,成为人才辈出的旺族。

程矞采

程矞采(1783-1858年),谱名新胜,字蔼初,号晴峰,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及第,后任礼部主事、江南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等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升为江苏巡抚,后改山东巡抚,调广东巡抚。在广东,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他会同两广总督修筑虎门炮台,重兵防守。此后,还担任漕运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程焕采

程焕采(1787-1859年),谱名新瞳,字晓初,号霁亭,程矞采胞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补湖广道监察御史。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命为湖南衡州府知府,任上兴利除弊,一时称治。后历任湖北盐法道、湖北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苏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等职。

程楙采

程楙采(1789-1843年),谱名新曦,字曜初,号憩棠,程矞采堂弟。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甘肃凉州知府、陕西凤翔府知府、代理西安府知府、代理山东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任上曾治水修堤、抢险救灾,深得百姓感激。道光十九年(1839年),升任安徽巡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调任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因操劳过度,未到浙江赴任,病死于安徽巡抚衙内。


金鸡报晓淳朴家风激励后代

汪山土库

三兄弟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后,更加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

他们大力支持父辈们已经开始的义举,继续购买田地,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族中规定程氏后人都要进私塾就读,只要愿读,可一直读到考取功名。周边他姓子弟的孩子,也可入学,不收学费。

他们和父辈还倡导建立“宾兴会”(一种民间助学机构),为当地贫困子弟进京科考或就读高等学府提供路费和学费。

汪山土库中,可以说到处都在营造读书的氛围。

土库里的女性可以不学女红,却必须读书。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没有女子的“绣楼”,却有好几处私塾学堂,诸如“望庐楼”“稻花香馆”等。取名“稻花香馆”,其寓意和愿望是:“稻花香了,离收获还远吗?”

程氏还在土库正前方的广场上矗立旗杆激励子孙后代读书,旗杆上立有金鸡。鸡为六禽之首,高悬公鸡,寓意“金鸡报晓,功成名就”。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家规家训

同时,制定家规家训,激励和告诫程氏后。这些家规家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程氏后人,几百年来,这座土库里的程氏后人名流辈出,这些家规家训也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中纪委网站第86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首页头条推介了以忠、孝、廉、节为精髓的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家规家训。

程氏家族的家规分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篇共十条:

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

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

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乡为善,和邻睦族;

恬淡俭约,度入量出;声华奢欲,非礼莫近;

廉慎以持,敬业唯勤;修齐治平,兴邦利民。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家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一个家族要长久兴旺,靠权力、靠财富都难以传承,但良好的家风却可以代代相传。

而好的家规家训,正是家风传承的最好保障和底色。汪山土库的程氏家族正是如此。


百年汪山土库名流辈出

清道光初年,至咸丰元年,历经半个世纪,由湖广总督程矞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和安徽、浙江巡抚程楙采三兄弟始建。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坐北朝南,依山枕水,以祖堂为中心,东西两侧一字排开,占地面积108亩,内有房屋25幢,房间1443间,天井572个,宏大壮观,富有特色,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美誉。

同时汪山土库还是当时圆明园宫廷建筑设计师“样式雷”第四代传人雷家玺、雷家玮设计。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著名古建筑专家雷云棠先生在考察汪山土库后说:“这是江西近现代人文建筑史上的一笔重彩,整个建筑群大气磅礴,雕刻工艺富贵而庄严,清晰简洁而不失神采,堪称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建筑的伟大,更在于它承载了无数的荣耀。就拿汪山土库来说,生活在这里的程氏,忠孝传家,从这里走出去的名流,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极具的影响力。

从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兄弟开始,“一窗灯火青云路,万卷诗书赤子心。”程氏后辈,才俊众多。

近现代出现了:

晚清名士程志和;诗书画三绝程学恂;音乐家及音教工作者程懋筠(民国国歌作曲者)、音教工作者程希逸、程思三;国民党驻德大使、教育部部长程天放;

政界人士程时煃、程时煯、程懋型;共产党程时轩等革命三兄弟、革命家程介一;著名历史学家程应鏐、建筑学家程应铨、桥梁专家程懋芳;传染病学名医程懋坪、法学专家程味秋等等。

100多位名流,这些男女英豪中:有达官显贵、有学者、教育家、建筑家、艺术家、将军、国共两党均有其中。土库也是"教育世家,书香门第"。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土库

青砖黛瓦,封火山墙间,不输任何气势。有人说“土库”多 “土”!殊不知在《程氏三世言行录》中就有谈到:“土为万物之母,患不能有土气耳。”

取土库之名,既沿地方之俗,又抱本守拙;既取惜福隐势之意,又含处静养廉之旨,充分体现出程氏家风的实质。

(0)

相关推荐